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南京邮电大学热门专业排名

南京邮电大学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国家特色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双一流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广告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经济统计学、社会工作、英语、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

省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物理、物联网工程、应用统计学、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物流管理、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财务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行政管理、翻译、日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自动化、通信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特色专业建设点: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工商管理

南京邮电大学开设专业

类别专业名称
材料类(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类(本)材料化学
材料类(本)材料物理
材料类(本)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测绘类(本)测绘工程
地理科学类(本)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科学类(本)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电气类(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类(本)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电子商务类(本)电子商务
电子信息类(本)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类(本)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类(本)广播电视工程
电子信息类(本)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类(本)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电子信息类(本)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类(本)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类(本)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电子信息类(本)人工智能
电子信息类(本)柔性电子学
工商管理类(本)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类(本)人力资源管理
工商管理类(本)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类(本)财务管理
公共管理类(本)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管理类(本)行政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邮政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计算机类(本)信息安全
计算机类(本)软件工程
计算机类(本)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
计算机类(本)网络工程
计算机类(本)物联网工程
计算机类(本)数字媒体技术
计算机类(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类(本)智能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类(本)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教育学类(本)教育技术学
金融学类(本)金融工程
金融学类(本)金融科技
经济学类(本)经济学
经济学类(本)经济统计学
经济与贸易类(本)国际经济与贸易
设计学类(本)数字媒体艺术
社会学类(本)社会工作
生物医学工程类(本)生物医学工程
数学类(本)信息与计算科学
统计学类(本)应用统计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英语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日语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翻译
物理学类(本)应用物理学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物流管理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动画
新闻传播学类(本)广告学
仪器类(本)测控技术与仪器
自动化类(本)自动化
自动化类(本)邮政工程

学校简介:

南京邮电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其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邮干训班,是我党、我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本科高校,取名南京邮电学院;2005年4月,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学校原为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直属重点高校,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再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13年10月,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正式并入南京邮电大学。学校秉承“信达天下 自强不息”的南邮精神,践行“厚德、弘毅、求是、笃行”的校训,发扬“勤奋、求实、进取、创新”的校风。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艺、法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高校。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现有仙林、三牌楼、锁金村、江宁四个校区,25个院(部、中心),另外还在扬州举办了独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2个,本科专业61个。目前有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4‰,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国家一流专业27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9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8个。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入选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作为牵头单位入选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现有各类在籍生3万余人。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