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君王曾惜如花面”的出处是哪里

诗句大师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君王曾惜如花面”出自宋代罗志仁的《虞美人(净慈尼)》。

“君王曾惜如花面”全诗

《虞美人(净慈尼)》

“君王曾惜如花面”的出处是哪里

宋代 罗志仁

君王曾惜如花面。

往事多恩怨。

霓裳和泪换袈裟。

又送鸾舆北去、听琵琶。

当年未削青螺髻。

知是归期未。

天花丈室万缘空。

结绮临春何处、泪痕中。

《虞美人(净慈尼)》罗志仁 翻译、赏析和诗意

虞美人(净慈尼)

君王曾惜如花面。

往事多恩怨。

霓裳和泪换袈裟。

“君王曾惜如花面”的出处是哪里

又送鸾舆北去、听琵琶。

当年未削青螺髻。

知是归期未。

天花丈室万缘空。

结绮临春何处、泪痕中。

中文译文:

君王曾宠爱有如鲜花般美丽的容颜。

往事中涌现出许多恩怨。

在绚丽的衣裳下,我泪流满面地改换了袈裟。

又即将送君上鸾舆北去,我便聆听着琵琶的声音。

当年我头上还未剃掉那青螺髻。

我知道我们的分离时间还远。

天空中万物皆空,百花凋零。

我在何处结着锦绣,临近春天,泪痕挥洒。

“君王曾惜如花面”的出处是哪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虞美人(即净慈尼)与君王之间的恩怨情感。诗中以花的美丽来形容净慈尼的容颜,表达了君王曾经珍爱她的深情。然而,过去的事情中充满了恩怨情仇,虞美人为了修行佛法,改换了袈裟,但内心却充满了泪水。当君王再次北去,净慈尼只能通过听琵琶来表达她的思念和离别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削青螺髻”来象征虞美人没有剃度出家,暗示着君王与净慈尼的感情还未结束。作者明白彼此的分离只是暂时的,未来会有重逢的时刻。

在诗的结尾部分,天空中的景象象征着世事的无常。无论是虞美人的锦绣结还是春天的到来,都无法掩盖内心的悲痛。诗中的泪痕,则展现了净慈尼对君王的深情厚意和无尽的离别之痛。

这首诗通过描写虞美人与君王之间的情感纠葛,表现了人世间的无常和离别的苦痛,既富有感情的表达,又展现了生命中的坎坷和转折。同时,诗中采用了唯美的形象描绘,使得诗意更加鲜活生动。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