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贵州有哪些师范类本科

教育小百科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贵州共有7所师范类本科,分别是贵州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等,以下是具体名单,仅大家参考。

学校名称办学性质学校类别办学层次
贵州师范大学公立大学师范类本科
遵义师范学院公立大学师范类本科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公立大学师范类本科
凯里学院公立大学师范类本科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公立大学师范类本科
六盘水师范学院公立大学师范类本科
贵州师范学院公立院校师范类本科

贵州师范大学学校简介: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1950年10月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4年10月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涵盖哲学、文学、教育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4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贵州省“世界一流建设学科I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32个二级学科)、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86个本科专业,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全国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特色专业)。

遵义师范学院学校简介:

遵义师范学院位于闻名中外、有“红色圣地、醉美遵义”美誉的革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所拥有百年教学历史的学府。前身是1907年创建的遵义初级师范学堂,1936年,更名为“省立遵义师范学校”,1958年,正式成立遵义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升格为遵义师范学院并开始本科办学,2007年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学校获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同年成为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学校,2013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014年成为“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2018年成为“全国中华诗教先进单位”,2019年成为贵州省“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牵头高校,是地方院校中唯一拥有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2021年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2022年入选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2100余亩,已完成北区建设近1000亩(南区1100亩正在规划建设中),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有18个学院(教学部),普通本科专业51个,涵盖文、理、工、管、农等9大学科门类,面向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14872人,并向老挝、越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1国招收留学生,在册留学生169人;学校目前共有教职工1145人,其中有博士241人,硕士532人,正高162人,三级教授8人,副高38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省政府津贴2人;省管专家2人,市管专家10人。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校简介: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肇基于1813年重建的笔山书院,历经高等小学堂、兴义县立中学、贵州省兴义中学等历史时期。建国后,于1952年改为贵州省兴义师范学校,开始了现代师范教育的历史。1975年名为兴义地区“五·七”师范大学,1978年改称兴义师范专科学校,1982年改名黔西南民族师专,1993年又更名为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开始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培养本科学生。2005年,兴义师范学校、安龙民族师范学校并入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2009年3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系“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本科院校。2016年12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经贵州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新增为“十三五”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列为贵州省第二批应用型发展转型试点高校,2019年,与宁波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并招生。两百年来,学校持续办学、未断文绪,而今,更是秉承“勤学、尚美、求实、创新”的校训,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近4万人,为黔西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41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和农学九大学科门类,学校获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现有8个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10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和专业、1个省级一流培育教学团队、3个省级一流课程(群)、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5个省级挂名学科;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国际山地旅游发展研究院等19个校内科研机构(中心)。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