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何处托春心”的出处是哪里

诗句大师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何处托春心”出自宋代沈端节的《卜算子》。

“何处托春心”全诗

《卜算子》

“何处托春心”的出处是哪里

宋代 沈端节

烘手熨笙簧,呵冻匀酥面。

闲向梅花树下行,拜月遥相见。

何处托春心,乐府流深怨。

却捻寒窗榜绮疏,恨极东风远。

《卜算子》沈端节 翻译、赏析和诗意

《卜算子》是宋代诗人沈端节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烘手熨笙簧,呵冻匀酥面。

闲向梅花树下行,拜月遥相见。

“何处托春心”的出处是哪里

何处托春心,乐府流深怨。

却捻寒窗榜绮疏,恨极东风远。

中文译文:

温暖手心,烫热笙簧,呵气将冻凝酥面。

闲暇时,我来到梅花树下,向皎洁的月亮行礼。

我将思念之情寄托在何处,这乐府之词中流淌着深深的怨愤。

然而,我却拈捻着寒窗上的绮丽薄纸,怨恨极了远离的东风。

诗意和赏析:

《卜算子》是一首抒发思念之情和怨愤的诗词。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首节中,诗人描述了烘手熨笙簧的场景,以此烘托出冰冷的寒冬和他煎熬的心情。这里的“笙簧”指的是一种乐器,通过烘热它来暖手,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冷寂和孤寂。

“何处托春心”的出处是哪里

接着,诗人以闲适的姿态来到梅花树下,向遥远的月亮行礼。这里的梅花和月亮都是寒冷冬日中的孤独而坚强的象征。诗人通过拜月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渴望相见的愿望。

第三节中,诗人表达了自己无处寄托思念之情的苦闷。他提到“乐府”,指的是古代律诗中表达悲愤的一类作品,暗示了他的苦衷和情感的深沉。这里的“乐府流深怨”表达了他心中对离别之苦的抱怨和愤懑。

最后一节中,诗人以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他对远方的怨愤和无奈。他捻着寒窗上的绮丽薄纸,暗示了他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无法实现的渴望。东风的远离让他心生恨意,表达了他对无法圆满相聚的痛苦和遗憾。

《卜算子》通过对冰冷寒冬中的情景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痛苦和无奈之情。整首诗词以细腻、隐晦的语言传达出浓烈的情感,展示了沈端节独特的表达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体验。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