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天高月自凉”的出处是哪里

诗句大师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天高月自凉”出自唐代刘郇伯的《早行》。

“天高月自凉”全诗

《早行》

“天高月自凉”的出处是哪里

唐代 刘郇伯

钟静人犹寝,天高月自凉。

一星深戍火,残月半桥霜。

客老愁尘下,蝉寒怨路傍。

青山依旧色,宛是马卿乡。

《早行》刘郇伯 翻译、赏析和诗意

《早行》是唐代诗人刘郇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天高月自凉”的出处是哪里

中文译文:

钟声静谧,人们仍沉睡,

天空高远,月亮自然凉爽。

一颗星星深处戍楼火光闪烁,

残月垂落在半悬桥上,露出一丝霜意。

旅途中的老客愁绪沉重,身陷尘埃之下,

蝉声寒冷,怨恨在路旁哀嚎。

“天高月自凉”的出处是哪里

青山依旧保持着原本的颜色,

仿佛是马卿乡的风貌。

诗意:

《早行》描绘了一个清晨出行的场景。诗中的钟声静谧,人们还在沉睡中,天空高远,月亮透过窗户的凉意扑面而来。诗人观察到戍楼上一颗星星闪烁的火光,以及悬挂在桥上的残月露出的一丝霜意,这些都是早晨的景象。然而,诗人身处旅途,感到愁绪沉重,尘埃弥漫,路旁的蝉声寒冷,伴随着他的怨恨和哀嚎。尽管如此,青山依然保持着原本的颜色,仿佛在告诉诗人,这里依然是他渴望的马卿乡。

赏析:

《早行》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旅途中的情感体验。诗中的钟声、天空、月亮、星星、戍楼、桥和青山等元素都被巧妙地融入了诗意之中。诗人通过对寂静的描绘和意象的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忧愁,同时也传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之情。尽管旅途艰辛,但青山依旧如故,给予了诗人一种安慰和慰藉。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反映了早期唐代诗歌的特点,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