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焉得升天涯”的出处是哪里

诗句大师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焉得升天涯”出自唐代卢仝的《月蚀诗》。

“焉得升天涯”全诗

《月蚀诗》

“焉得升天涯”的出处是哪里

唐代 卢仝

东海出明月,清明照毫发。

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

三五与二八,此时光满时。

颇奈虾蟆儿,吞我芳桂枝。

我爱明镜洁,尔乃痕翳之。

尔且无六翮,焉得升天涯。

方寸有白刃,无由扬清辉。

如何万里光,遭尔小物欺。

却吐天汉中,良久素魄微。

日月尚如此,人情良可知。

“焉得升天涯”的出处是哪里

《月蚀诗》卢仝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月蚀诗》描述了一幅月亮被遮蔽的景象,抒发了对于光明的渴望和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东海出明月,清明照毫发。

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

三五与二八,此时光满时。

颇奈虾蟆儿,吞我芳桂枝。

我爱明镜洁,尔乃痕翳之。

尔且无六翮,焉得升天涯。

方寸有白刃,无由扬清辉。

如何万里光,遭尔小物欺。

却吐天汉中,良久素魄微。

日月尚如此,人情良可知。

“焉得升天涯”的出处是哪里

诗意和赏析:

《月蚀诗》以月亮被云遮蔽的景象比喻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和光明的缺失。诗人卢仝通过描绘东海出现明亮的月亮,表达了他对光明和美好的追求。他称赞月光如毫发一般明亮,弦乐刚刚停止,天空中的金兔(指月亮)正变得奇妙而绝美。

诗中通过描绘名义上是阴历清明时节的月亮,寓意着现实世界遮蔽了真实的光明。诗人借用了月亮被蛤蟆吞食的意象,表达了对虚伪和利己主义的不满和愤怒。他喜爱明亮洁净的镜子,却发现有痕迹。他说月亮没有翅膀,无法飞向天空之外,方寸之间的白刃也无法传递清辉。诗人认为这是因为光明遭到了小物件的欺骗。

最后,诗人吐露出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于人性的深思。他说,即便日月仍然继续运行,人情仍然如此,他们不知道真实的光明和美好的存在。

整首诗通过对月亮遮蔽的描绘,揭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于美好的追求。诗中的意象和形象都非常生动,通过对月亮、弦乐和蛤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思考方式。这首诗给读者带来了对于光明与现实的思考,并反映了唐代时期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