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宁不赋归欤”的出处是哪里

诗句大师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宁不赋归欤”出自宋代宋伯仁的《书座左》。

“宁不赋归欤”全诗

《书座左》

“宁不赋归欤”的出处是哪里

宋代 宋伯仁

天地一遽庐,吾身自卷舒。

翁能从失马,子亦岂知鱼。

谨独甘居漏,安贫且饭疏。

昨非今未是,宁不赋归欤。

《书座左》宋伯仁 翻译、赏析和诗意

《书座左》是宋代诗人宋伯仁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书座左》

天地一遽庐,

吾身自卷舒。

翁能从失马,

子亦岂知鱼。

谨独甘居漏,

“宁不赋归欤”的出处是哪里

安贫且饭疏。

昨非今未是,

宁不赋归欤。

译文:

天地如同一个简陋的小屋,

我自己舒展身体。

翁(年长者)能够从失去马匹中获得自由,

子(年轻人)难道不知道鱼的自由?

我心甘情愿独自住在漏雨的房子里,

平静地享受着贫穷和简单的饭食。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未到来,

我宁愿抒发归乡的情感吗?

“宁不赋归欤”的出处是哪里

诗意和赏析:

《书座左》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简朴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首先,诗中的天地一遽庐(简陋的小屋)和吾身自卷舒(我自己舒展身体)描绘了作者追求简朴生活的态度和心境。他不需要奢华富贵,而是愿意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其次,作者通过翁能从失马中获得自由、子却不知鱼的自由的对比,表达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的不同。翁和子代表了年长者和年轻人,暗示着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作者以此来反问年轻人是否真正懂得追求自由和满足。

诗的最后两句"昨非今未是,宁不赋归欤"表达了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作者认为过去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到来,他倾向于抒发对归乡的情感,寄望于回归故土,回到自己熟悉和安逸的环境中。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不同年龄阶段人们对自由的领悟的思考。通过对过去和未来的对比,作者表达了对回归故土的渴望。这首诗词在揭示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同时也展示了宋代诗人独特的写作风格。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