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苾蒭草馥僧祇后”的出处是哪里

诗句大师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苾蒭草馥僧祇后”出自宋代释重顯的《三宝赞其三·僧宝》。

“苾蒭草馥僧祇后”全诗

《三宝赞其三·僧宝》

“苾蒭草馥僧祇后”的出处是哪里

宋代 释重顯

方袍圆顶义何宣,续焰千灯岂小缘。

花雨坐前犹滞相,虎驯庵畔尚稽诠。

岩栖冢宿难依望,鹤貌云心迥洒然。

宝杖夜鸣寒峤月,铜瓶秋漱碧潭烟。

名标练若澄谊猾,迹念昏衢警睡眠。

林下雅为方外客,人间堪作火中莲。

情高不是超三际,道在非同入四禅。

浮世勉谁知逝水,深峰甘自听飞泉。

苾蒭草馥僧祇后,玳瑁盂传古佛先。

珍重觉皇有真子,坤维高步列金田。

《三宝赞其三·僧宝》释重顯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三宝赞其三·僧宝》是宋代释重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方袍圆顶义何宣,

续焰千灯岂小缘。

花雨坐前犹滞相,

虎驯庵畔尚稽诠。

岩栖冢宿难依望,

鹤貌云心迥洒然。

宝杖夜鸣寒峤月,

“苾蒭草馥僧祇后”的出处是哪里

铜瓶秋漱碧潭烟。

名标练若澄谊猾,

迹念昏衢警睡眠。

林下雅为方外客,

人间堪作火中莲。

情高不是超三际,

道在非同入四禅。

浮世勉谁知逝水,

深峰甘自听飞泉。

苾蒭草馥僧祇后,

玳瑁盂传古佛先。

珍重觉皇有真子,

坤维高步列金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僧人的形象,表达了对僧人高尚品质和精神境界的赞美。

诗中以方袍和圆顶来形容僧人的服饰,强调了他们的庄严和正统。续焰千灯表明僧人在修行中的恒心和毅力,不断点燃灯火,象征着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花雨坐前犹滞相,虎驯庵畔尚稽诠。这两句描绘了僧人在修行中面对外界诱惑和干扰时的坚定和专注,不为世俗所动摇。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僧人的修行环境。岩栖冢宿难依望,鹤貌云心迥洒然。岩栖冢宿表示僧人居住在僻静的山岩中,远离尘嚣。鹤貌云心则表明僧人的形象高雅如鹤,心境超脱如云,洒脱自在。

宝杖夜鸣寒峤月,铜瓶秋漱碧潭烟。这两句通过对僧人使用的道具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寂静的夜晚中修行的景象,充满了宁静和神秘感。

名标练若澄谊猾,迹念昏衢警睡眠。这两句表达了僧人在修行中注重修身养性,保持警觉和清醒的态度。

林下雅为方外客,人间堪作火中莲。这两句赞美了僧人高洁的品格和超凡脱俗的境界,将他们比作生活在纷扰尘世中的莲花,犹如在火焰中绽放的美丽。

“苾蒭草馥僧祇后”的出处是哪里

情高不是超三际,道在非同入四禅。这两句表达了僧人追求的不仅仅是情感的高尚,更是对道德和真理的追求,超越了尘世的局限。

浮世勉谁知逝水,深峰甘自听飞泉。这两句表达了僧人在尘世中默默修行,不为世人所知,甘愿在深山中聆听飞泉的声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苾蒭草馥僧祇后,玳瑁盂传古佛先。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僧人的珍重和敬仰,将他们比作供奉佛像的香草和供养佛陀的珍贵器皿,传承古代佛教的智慧和精神。

整首诗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僧人的形象和修行境界,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通过对自然景物、修行环境和道具的描写,深化了对僧人生活和修行状态的描绘。诗词充满了宁静、洒脱和高远的意境,表达了对僧人的敬仰和赞美,同时也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越。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