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哩鸣啰了逻鸣棱”的出处是哪里

诗句大师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哩鸣啰了逻鸣棱”出自宋代释正觉的《偈颂二百零五首》。

“哩鸣啰了逻鸣棱”全诗

《偈颂二百零五首》

“哩鸣啰了逻鸣棱”的出处是哪里

宋代 释正觉

今朝腊月二十五,衲僧一曲和云门。

谁将节奏乱孔窍,不到瘢痕伤斧斤。

舌无骨,眼有筋,方见韶阳老子能。

拍拍元来浑是令,哩鸣啰了逻鸣棱。

《偈颂二百零五首》释正觉 翻译、赏析和诗意

《偈颂二百零五首》是宋代释正觉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在云门(佛教寺庙)中吟唱的场景。诗中通过描写僧人的行为和感受,传达出一种诗意和赏析。

“哩鸣啰了逻鸣棱”的出处是哪里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今朝腊月二十五,

衲僧一曲和云门。

谁将节奏乱孔窍,

不到瘢痕伤斧斤。

舌无骨,眼有筋,

方见韶阳老子能。

“哩鸣啰了逻鸣棱”的出处是哪里

拍拍元来浑是令,

哩鸣啰了逻鸣棱。

诗词表达的诗意是,诗人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作为一名僧人,他在云门中吟唱一曲。诗中提到了节奏的问题,暗示着唱诵的技巧和节奏的重要性。如果节奏不准确,就会对孔窍(指身体的通道或器官)造成伤害,留下瘢痕。然后诗人提到舌无骨、眼有筋,这可以理解为僧人在吟唱时身体的放松和专注,从而能够领悟到韶阳老子(即庄子)的智慧。最后两句诗中的“拍拍元来浑是令,哩鸣啰了逻鸣棱”表达了一种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这首诗词通过对僧人吟唱的描写,以及对节奏和身体感知的思考,表达了一种顿悟和领悟的意境。诗人通过身体的放松和专注,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并从中领悟到智慧和境界。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将僧人吟唱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启发人们思考身体与精神的关系,以及音乐与智慧的联系。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