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亲到灵山未足奇”的出处是哪里

诗句大师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亲到灵山未足奇”出自宋代释印肃的《颂十玄谈·回机》。

“亲到灵山未足奇”全诗

《颂十玄谈·回机》

“亲到灵山未足奇”的出处是哪里

宋代 释印肃

涅槃城裹尚犹危,亲到灵山未足奇。

见佛忘知无我所,六根常动转阿弥。

《颂十玄谈·回机》释印肃 翻译、赏析和诗意

《颂十玄谈·回机》是宋代佛教僧人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涅槃城裹尚犹危,

亲到灵山未足奇。

“亲到灵山未足奇”的出处是哪里

见佛忘知无我所,

六根常动转阿弥。

中文译文:

涅槃城仍然危险,

亲临灵山仍觉奇妙。

看见佛陀,忘却个体的存在,

六根感官不断转化阿弥陀佛。

“亲到灵山未足奇”的出处是哪里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佛教的涵义和修行观念。"涅槃城"指的是涅槃的境地,它被描述为危险的,意味着修行者在追求解脱的道路上面临着种种困扰和挑战。"灵山"代表佛教的境界,诗人认为即使亲身到达灵山,仍然会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

诗中提到的"见佛忘知无我所"表达了佛教中的无我思想,即直接面对佛陀时,个体的自我的存在被忘却,意识超越了个人的局限。"六根常动转阿弥"传达了六根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不断变化,最终转化为对阿弥陀佛的颂扬。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深思的语言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通过描绘涅槃城的危险和灵山的奇妙,诗人传达了修行者面临的困难和追求解脱的向往。"见佛忘知无我所"这句诗句表达了佛教中的无我观念,突出了个体存在的超越和智慧的境界。最后一句"六根常动转阿弥"则象征着感官的不断变化和修行者对阿弥陀佛的敬仰。

整首诗词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佛教的修行理念,启迪人们追求智慧、解脱和内心平静的道路。通过对佛教思想的描绘,诗人呈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引导人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悟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