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斯言斯语亦何曾”的出处是哪里

诗句大师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斯言斯语亦何曾”出自宋代释心月的《送珙上人之庐山》。

“斯言斯语亦何曾”全诗

《送珙上人之庐山》

“斯言斯语亦何曾”的出处是哪里

宋代 释心月

不到庐山不是僧,斯言斯语亦何曾。

珙今兴尽还归去,五老依前倚碧层。

《送珙上人之庐山》释心月 翻译、赏析和诗意

《送珙上人之庐山》中文译文:

不到庐山不是僧,

“斯言斯语亦何曾”的出处是哪里

斯言斯语亦何曾。

珙今兴尽还归去,

五老依前倚碧层。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释心月所作,描述了送别僧人珙去庐山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庐山的高尚和神秘,以及僧人离去的感慨。

诗中第一句"不到庐山不是僧"表达了庐山对于僧人来说的重要性和吸引力。庐山被认为是佛教圣地,只有到达庐山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僧人。

“斯言斯语亦何曾”的出处是哪里

第二句"斯言斯语亦何曾"暗示庐山的奇妙之处难以言传,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庐山的美景和禅宗修行的境界超越了言语的表达。

第三句"珙今兴尽还归去"表明珙的修行已经完成,他要离开庐山回归原处。这里可以理解为珙在庐山修行一段时间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现在离开庐山回归尘世。

最后一句"五老依前倚碧层"描绘了庐山的景色,五老指的是庐山的五个主峰,倚在碧绿的山层之上。这句表达了庐山的壮丽和高耸入云的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和僧人的描绘,表达了庐山的神圣和僧人修行的艰辛。诗人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庐山景色的壮丽和庄严的佛教氛围,同时也传达了对僧人修行的敬重和祝福之情。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