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朱公祠的真实来历

造价工程师说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10-23 17:36:57

问题描述

朱公祠的真实来历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人烟稀少,满山遍野皆是茂密的苦竹林,故名曰:“苦竹村”。

传说古时候朱熹家族的后世有一老者(名不详),从徽州到此地放鸭,天天手握苦竹竿,热天摇着芭蕉扇,长年累月,不辞劳苦,坚持放养鸭子,年终才回老家和亲人团聚,欢度新春佳节。

有一年腊月,他照例回老家过年。临行时,他将那根已被他终日在手磨得顺光滑溜的赶鸭竿插于村口地头里,把那扇子也丢在此,并诡秘地对当地人说:“明年我再来时,这根赶鸭竿如果成活了,我就不走啦,在此安家落户,还要建造朱氏宗祠。”

转眼到了来年春,他如期回到苦竹村。到村口一看,那根赶鸭竿已发枝展叶,真的活了。他喜笑颜开地对众人说:“此地是个好地方!”从那以后他就举家迁居此地,耗尽自己一生心血,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就在插赶鸭竿的位置,建起了高大的朱氏宗祠。从此,朱氏家族因勤劳持家而发达,因行善乐施而人丁兴旺,发展成为门庭荣耀、方圆千里皆知晓的一大家族。

后来又将该宗祠扩建为五开间三小进一天井、四廊式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仅屋柱就有几十根,其中石柱6根。三进第一进是“过厅”较狭窄;第二进称“享堂”,是进行祭祖活动和祭祀礼仪的地方;第三进为“寝”,是供奉祖先灵牌之地。古祠堂以圈门为其核心,粉墙黛瓦,朱漆鎏金,有两幅匾额楹联抱柱。内壁材质运用较精细考究、雕梁画栋、颇具匠心。它在当时乃成为云梯古镇标志性建筑 。解放初曾被政府所用,文革时许多雕刻被毁,但风貌犹存。

其他回答

朱公祠,是为了纪念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建的祠堂。据刘树勋主编《闽学源流》一书卷尾所附“朱熹门人录”统计,朱熹闽东籍门生共有十八人,其中蕉城籍者四人:杨复(一说福安人)、龚郯、陈骏、郑师孟。

朱熹一生也曾两次来过宁德,第一次是在绍兴元年(1131)农历二月,范汝为起义军攻占建州,朱熹跟随父亲朱松举家避乱长溪。返乡之际,朱松父子在福安龟龄寺、宁德龟山寺稍作逗留。庆元五年(1199),朱熹避“伪学”再次流寓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