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九日杜甫手法

观消防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11-04 10:58:01

问题描述

九日杜甫手法求高手给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九日》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755)发生10年后,杜甫(712~770)漂泊四川之时。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两年,但杜甫的还乡愿望一直得不到实现。

首联,去年和今日皆在四川,去年登高郪县北,今年在涪江滨,郪县因临郪江而得名,郪江是涪江的支流,涪江在郪县南二百里,一年时间,羁旅于此,思乡难归。在重阳节九日这一天,诗人将去年和今日的相似境遇叠加,强化了情感表达效果。

第二联用了比拟手法,明明是诗人难敌岁月流逝而苍老,却说白发“不相放”,“相”指代性副词,这里指自己,白发不放过自己,言自己年老。上联的老和下联的新形成对比,无数新绽放的菊花反衬孤独苍老的他乡一人,羞见更表现了诗人此时难堪(难以忍受)的心境。

第三联,直接抒情。世乱悲国家;郁郁言心里苦闷;久为客形容因长期漂泊而痛苦。路难指蜀道难行,除了有地理因素之外,和世乱也相关;悠悠是长久、遥远的意思,对于杜甫来说,还乡的路长,还乡的在归途在时间上亦久,生存境遇上更添一重悲;“常傍人”是指生计上依附他人,不能自主,寄人篱下,这是人生境遇上令诗人痛苦之处。

尾联由实而虚,寄寓了无限人生感慨。酒阑,酒尽、酒残。酒尽之时想起了十年前自己的人生境遇。天宝十四年冬天,杜甫自京师归奉先路经骊山,玄宗方幸华清宫,安史之乱爆发,玄宗还京。肠断是当时的感受也是今天的感受,因何肠断?诗人只说看见了骊山归京路上帝王出行清道而产生的烟尘他肠断了,痛苦至此,为何?为大唐盛世的衰微?为君王的荒淫误国?为自己怀才不遇的一生?为而今老而思乡南归的境遇?尾联虚实结合,以景结情,读来含蓄而意蕴无穷。

杜甫在蜀地重阳节之时写了好几首诗,《登高》和《九日五首》都是重阳节登高而作之诗歌。与本诗合读,意蕴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