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齐宣王对孟子说的话

在职专升本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5-09 10:38:12

问题描述

齐宣王对孟子说的话求高手给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齐宣王问孟子:我这样的人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吗?孟子:我听说大王您曾经坐在大堂上看到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在堂前走过,您问牵牛的人,这是做什么的?牵牛的人说道:“这是宰了用于祭祀的贡品”,你不忍心,于是让人把这头牛放了。

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祀了吗?”,你告诉他说怎么能不祭祀呢?换一头羊来祭祀吧。有这件事吗?宣王:是的,有这件事情!孟子:凭大王拥有这样一颗仁德之心就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啊!看到这里,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很搞笑,难道用羊和用牛有区别吗?事实上连齐宣王自己都觉得很奇怪。于是齐宣王就问孟子:百姓们觉得我吝啬,其实我齐国虽然不大,我对一头牛还不至于吝啬。我就是看那头牛没有罪过,却要被宰杀,看着它瑟瑟发抖的样子我于心不忍。但是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孟子: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而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其实第一句话才是孟子的重点:“见牛而未见羊也”。这一句往往被很多人忽略,后面的那句话反而常常被人提到。孟子的意思就是,你看到了牛的瑟瑟发抖,所以会对他怜悯,你没有看到羊瑟瑟发抖,所以没有对它产生怜悯。重点不在于牛羊有什么区别,而是在于你看到了和没看到。

其他回答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以下这样的对话。(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译文:(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这段话是在讨论“不能和不为”,做任何事情,都有“不为”与“不能”的现象发生,二者所反映的属性不一样。“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为”的现象发生。

其他回答

《王顾左右而言他》里孟子和齐王的谈话因双方是君臣关系,所以对话中没有针锋相对的气氛,因此显得从容不迫。其实结论早在孟子心中,就是使齐宣王认识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把国家治理好,但他却缓缓道来,先问朋友不尽责该怎么办,次问士师不尽责该怎么办。对此,齐宣王一一据理作殊不知这恰好进入孟子的“彀中”,待到再问“四境之内不治”,他就无话可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