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晋中桃花面名字由来

工程机械设备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5-09 11:28:23

问题描述

晋中桃花面名字由来希望能解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榆次有一种很有名的面食,几乎人人都喜欢吃,叫“桃花面”。

说起这“桃花面”来,还有一段故事在其中呢。相传,从前榆次城里有家大财主,这年正好是他家老太爷的八十大寿,准备给老太爷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寿宴。于是提早半月就在城里一家有名的饭庄预订下了酒席。然后就给亲戚、朋友、生意伙伴、七钩子、八友子们发请東,一时间全家上下好一番忙碌。饭庄里的掌柜一接到预订,不敢怠慢。到到各家商铺采买上好鱼翅、燕窝等干货,预定肥猪和鸡、鸭、鱼等鲜活食材。计算着日子,督促伙计们连明彻夜地赶做。因为那时上的菜主要是碗,像烧肉、丸子一类细工肉食,所以必须提前加工。然而,天不照人,真是不巧。就在这家财主寿宴的前三天,突然就传说省府起了兵乱。老百姓都怕的躲起来了,有钱人更怕死,都早早地离开了。那家财主也就请不成客。这下苦了饭庄的掌柜,眼看着东西是做下来了,订饭的不见来,也就没人吃。卖掉吧,人心惶惶,谁顾上来吃这饭。很快这兵乱造成的逃荒潮就来到榆次地面。有许多外地逃荒的百姓来了榆次。到饭庄里吃饭的人不少,可都是些百姓,没钱,只是吃碗面压压饥就算了,哪有人吃席。掌柜的还是愁做下的这些东西,如卖不了,就会赔一笔钱财。这时店里的一位伙计给掌柜出了个主意:咱卖面不用再另做调和、菜汤,就做成清汤浇面,每碗上头放点现成的烧肉、丸子、金针、木耳、海带就行了,也就把这些东西都卖出去了。掌柜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这样开始做开生意。吃饭的人们一看,没见过这样的面食,尝了尝,味道挺不错,就都问卖饭的小伙计:“这叫啥面?”小伙计心里想,今天来吃饭的都是逃荒的,就随口说道:“这叫逃荒面。”人们一听逃荒面就都笑了。后来别的饭店一看那家的生意好,也都学着做了起来,逃荒面从这以后吃的人越来越多,名声也就越叫越响了。后来人们总觉得逃荒面的“逃荒”不吉利、也不好听。就有个当地秀才出来,认为应该把“逃荒”改成“桃花”二字,取意靖节先生的“桃花源”之意。并给饭店题了“桃花面”的匾额。这“桃花面”的牌子往外一挂,吃的人就更多,影响就更大了。慢慢成了各类饭店的看家美食,再后来,人们都渐渐忘记了桃花本来自逃荒的故事。如今许多人会经常戏虐的说,“想交桃花运,去吃桃花面。”后来经过多年的传承和改进,技艺不断提高,“桃花面”就成了榆次一种特有的著名面食了。

其他回答

“桃花面”的名字听起来就特别诱人,活色生香。

相传,从前在榆次县城里,有户大财主,恰逢老太爷八十高寿,财主便张罗着给老太爷大摆寿宴。提前预备,给众亲朋发放请柬,预定最好的饭庄,饭庄老板高兴地不亦乐乎,丝毫不敢怠慢。

开始差伙计到各家店铺采买各色食材,在寿宴前两天开始,饭庄的伙计们便开始精心细做。

榆次传统的宴席是笼蒸的八大碗,烧肉、肉丸子、小酥肉、过油肉,都要提前烧炸制作,饭庄里一片忙碌的热闹景象。

这边忙着寿宴,那边乱兵忙着造反。消息一传来,百姓们躲的躲,藏的藏,人心惶惶,寿宴也泡了汤,这下可苦了饭庄的掌柜。

兵荒马乱引得大批难民逃荒,榆次地界也人满为患,原本萧条的饭庄居然因祸得福有了生意,可都是些寻常百姓,只要碗面来填饱肚子,哪有人吃得起席。

掌柜时常看着做好的烧肉丸子发愁,好好的食材白白瞎了,眼看着就得变馊,可就亏得要吐血。

这时店里一位伙计给掌柜出了个主意:三片烧肉,两个丸子,外加点经济实惠的辅材,加高汤熬煮,不就有了吃面的调和(臊子)?

掌柜一听,顿时两眼放光,双手一拍:好主意!这烧肉丸子一经高汤熬煮,那香味可就沿着街路飘了出来,逃荒的人们本来就饿呀,闻着香味就涌到了饭庄,饭庄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

吃饱了,咂咂嘴,才顾上问:伙计,这叫啥面?伙计也不知道啊,看着逃荒的人们,就随口答到:逃荒面吧。

逃荒面好吃,因此也带动了别的饭庄,吃逃荒面的人越来越多,名声也就叫得越来越响。战乱平息之后,人们安居乐业,饭庄有逃荒面,居家百姓在家也自己做逃荒面,“逃荒”两字怎么听来跟太平盛世也格格不入。

这天当地有个秀才也去吃逃荒面,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逃荒面端到他面前,秀才心生一念:把“逃荒”改“桃花”,取靖节先生“桃花源”之意,也是一种美食的大自在。当场,秀才欣然手书挥就“桃花面”三个字,饭庄从此就有了自己的招牌匾额,并成为一种饮食文化被世世代代相承下来。

到如今,桃花面已经成为榆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桃花面的制作工艺被匠人师傅们几经传承和不断改良,配料越来越符合饮食的营养均衡,做工也更加细致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