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杭州拱宸桥历史

拿铁工程师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5-11 11:23:49

问题描述

杭州拱宸桥历史希望能解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

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该桥全长92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同时也是拱宸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据《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载,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桥在清代几经毁坏重建。顺治八年(1651年)桥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云林寺的慧辂竭力捐募款项相助。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把桥加厚2尺,加宽2尺,并作《重建拱宸桥记》。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军及“常捷军”向杭城的太平军猛攻,由于拱宸桥桥心设有太平军堡垒,经战火洗劫,桥再次频于倒塌。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十九世纪末杭州开埠后,日本人在拱宸桥桥面中间铺筑2.7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车和人力车。解放后,杭州市人民政府规定禁止通行机动车。拱宸桥目前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近百年风、雨水的侵蚀,砌体表面风化严重,桥面石阶和石栏板也有局部破损,鉴于该桥为文物,日常养护也仅局限于清理桥梁杂草上,并加强巡查,发现病害及时上报。该桥所属的运河段为V级航道,过往船只较多,再加上拱宸桥方孔只允许单向通航。主墩上被过往船只碰撞较为明显。

2005年9月26日,一辆货船在通过拱宸桥时,撞到中洞的拱圈,拱圈石料被撞损。

2005年11月23日,在前一次该桥被撞损拱圈未修复的情况下,相同位置再次遭受撞击。

其他回答

关于拱宸桥的建造历史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据《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记载,桥由明末商人夏木江在崇祯四年(1631年)倡导修建。另外一种说法据《钱塘县志》记载,崇祯四年,当时的举人祝华封为缓解两岸居民船渡之苦,自行募集资金建造了拱宸桥。

根据两种说法来看,拱宸桥石桥都是修于明崇祯四年,都是由民间人士集资倡导修建,只是修桥之人存在争议,不论究竟是谁,此番义举都被运河两岸人们铭记在心。

历史上拱宸桥经历了三次重建。

第一次,清顺治八年(1651年),桥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段志熙倡导捐筑,云林寺僧慧辂募助,三年后竣工。

不料修筑三年的桥不久就发现裂缝并坍塌,于是迎来了第二次修复,由李卫在雍正四年(1726年)捐俸重修,将桥加厚二尺,加宽二尺。

第三次重修在光绪十年(1884),由杭人丁丙主持,这次重修成的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拱宸桥,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桥身长约92米,高约16米,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

2005年,拱宸桥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拱宸桥进行了一次大修,在距离丁丙重修拱宸桥的120年以后,又恢复了巍峨高大的气势。

2013年拱宸桥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拱宸桥作为运河水工遗存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点。

2020年,拱宸桥化身“宸宸”,代表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成为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三大吉祥物之一,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杭州的故事。

其他回答

拱宸桥,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也是千年古运河文化积淀之地,位于浙江杭州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当时举人祝华封,募集资金造桥。清朝顺治八年,桥坍塌。康熙五十三年,由布政使段志熙倡导并率先捐款,林云寺的慧辂和尚竭力募捐款项相助,历时四年,建成现在的这座拱宸桥。该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

桥的东岸,是运河文化广场。广场上六幅浮雕,讲述着运河的古老历史,规模宏大的钱运茶馆,是一处仿古建筑。每当夜幕降临,附近的居民便走出家门,在广场上休憩,越剧迷则在广场的“曲艺杂坛”尽情展示才艺。桥的西岸,是拱宸桥桥西历史保护街区,北至杭州第一棉纺织厂保留仓库,南至登云路,西至小河路,东至京杭运河,规划用地面积7.83公顷,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修缮工程对原有建筑进行保护、改善、整饬、更新、拆除等措施,抢救濒临破坏的运河沿岸历史实物遗存,形成以居住、休闲功能为主的集商业、休闲、娱乐及公共展示服务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区域。

东连拱宸桥的桥弄街的一侧是近代工业厂房,另一侧是传统商业店铺,保留了大量民居建筑:沿运河的住家与埠头、合院式的传统民居、民国时期的里弄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八十年代的“筒子楼”等,几乎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建筑。经过整治后,这里成为一个集中体现杭州清末至解放初期,依托运河而形成的近现代工业文化、平民居住文化及仓储运输文化的文化复合型历史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