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1.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一般将这些因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自然原因主要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人为的因素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当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等。如工业化的兴起,人类过高地追求经济增长,掠夺式地开发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同时,工业“三废”中有毒、有害物质大量的排放,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固有的自我调节、自我修补、自我平衡能力和生长力极限,致使全球性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物种改变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为了一时的利益,采取一些短期行为,使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物种消失或盲目向某一地区引进某一生物,结果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如,澳大利亚本没有兔子,后来从欧洲引进以作肉用并生产皮毛。引进后,由于没有天敌,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以致草皮、树木被啃光,达到一种“谈兔色变”的地步。虽耗大量人力、物力捕杀但收效甚微,最后,引进了一种病菌,才控制了这场危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大量捕杀麻雀,造成了某些地区虫害严重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乱捕滥杀,收割式地砍伐森林,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某些物种减少甚至灭绝,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2)环境因素改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主要是指环境中某些成分的变化导致失调。随着当代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大量的污染物进入环境。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一方面会毒害甚至毁灭某些种群,导致食物链断裂,破坏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减弱以至丧失;另一方面则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例如,随着化学、金属冶炼等工业的发展,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氧化物以及烟尘等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水体的严重污染;由于制冷剂漏入环境中引起臭氧层变薄;除草剂、杀虫剂和化学肥料的使用,导致了土质的恶化等。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改变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3)信息系统的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信息通道堵塞,正常信息传递受阻,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的改变,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都有释放出某种信息的本能,以驱赶天敌、排斥异种,取得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繁衍后代等等。例如,某些昆虫在交配时,雌性个体会产生一种体外激素——性激素,以引诱雄性昆虫与之交配。如果人类排放到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与这种性激素发生化学反应,使性激素失去了引诱雄性昆虫的作用,昆虫的繁殖就会受到影响,种群数量会下降,甚至消失。总之,只要污染物质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系统,就会有因功能而引起结构改变的效应产生,从而破坏系统结构和整个生态的平衡。当今全球性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草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资源锐减等。
2. 研究生态平衡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1)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要素之间不可能存在绝对平衡。就系统中的生物成分而言,不仅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它们在数量上,甚至在种类之间增增减减。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各自的群落乃至种群内部亦有竞争、排斥、共生、互助等相生相克的关系不断发生;生物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不断调整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2)生态平衡是相对的,是发展、变化着的由于生态系统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原有的平衡总是要被打破。当旧的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以后,在新的条件下,将建立起新的生态系统平衡。在这方面,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生物的进化就是不断地从一个稳定状态飞跃到另一个稳定状态。生态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它的有序性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平衡上。生态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变化,特别是一些重要因素的变化,包括自然和人为的,必然使系统的有序性发生改变,从有序状态到无序状态。在新的条件下,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通过自身组织或人工调节,使无序状态又重新恢复到有序状态。生态系统就是从有序——无序——有序,从低层次有序发展到高层次有序。因此,生态平衡不是最后的平衡,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人类正是利用这一点,不断建立更符合人类需要的各种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平衡不是保持原始状态从人类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来看,保持原始状态的生态系统是没有必要的。原始状态的生态系统所生产的物质,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不能满足现今人类社会的需要。只有遵循生态规律,按照人类的需求,对自然进行利用与改造,使生态系统结构更合理,功能更高效,才能实现最佳的生态效益。这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能够达到的。例如,荒山变果园、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来源。 3.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为,人类只能以极少数的农作物和动物为食物来源,所以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简单的食物网络极不稳定,容易发生大幅度波动。而人类又一味地向大自然超量索取,势必将进一步加剧自身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的破坏。由此可知,遏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限需求欲望,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实际上是保全人类自身。人类也只有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生态规律办事。
(1)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开发自然资源必须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为前提。只要重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的原则,就可以保持系统的生态平衡,同时又可以开发自然或改造环境。只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才能使自然生态系统适应外界的变化、不断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潜力。只有重视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才能避免因结构或功能的过度损害而导致环境退化的连锁反应。在利用生物资源时,必须注意保持其一定的数量和一定的年龄及性别比例。这应该成为森林采伐、草原放牧、渔业捕涝等生产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条生态原则,以保证生物资源不断增殖恢复。否则,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资源枯竭,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改造自然、兴建大型工程项目,必须考虑生态效益改造自然环境,兴建大型工程项目,必须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须顾及长远影响;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破坏后果往往是全局性的、长期的、难以消除的。例如,兴修水利既要考虑水资源的利用,又要考虑由此引起的生态因素的变化。否则,一旦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后果将不堪设想。埃及20世纪70年代初竣工的阿斯旺大坝就是例证。该坝的建成在电力、灌溉、防涝等方面带来了有益的一面,然而却因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引起了一系列未曾料想的严重后果。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流经苏丹和埃及而入地中海,在埃及入海口形成肥沃的三角洲。千百年来,河水的定期泛滥,给三角洲带来了土壤养分,冲洗了盐分,又给地中海带去了营养成分,著名的沙丁鱼即产于此地。大坝建成之后,河水不再泛滥,土地缺少肥源,盐渍化威胁日益加重。同时地中海也因缺少养分来源,浮游生物减少,鱼类生产受到损失,沙丁鱼的产量由未建坝时即1965年的15000吨降到1968年的500吨。水库完工后的1971年几乎不产沙丁鱼了。此外,由于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当地的生态条件,使得血吸虫病和疟疾患者都增多了。阿斯旺大坝虽然有利于埃及的工农业生产,但也使埃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如葛洲坝的建立,忽略了鱼、蟹等的回游生殖规律,后来经一些生态学家的建议采取人工投放鱼苗并辅以相应的其他措施,才保证了长江流域的渔业生产。因此,对于重大工程必须审慎从事,事前应充分论证,像三峡工程一样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生态平衡破坏的后果,并尽可能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3)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输入系统的物质可以通过物质循环反复利用。在经济建设中运用这个规律,可以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将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三废”物质资源化、能源化和无害化,减少对环境的冲击。总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只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够保持或恢复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 其他回答
-
一、保护生态系统。不过多砍杀,猎杀动物;过多猎杀动物会导致物种灭亡;
二、保护生态环境。由于工业的发达,会排放很多空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态环境;
三、植树造林。我们要加大力度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绿色;
四、废物利用;
五、合理利用资源;
六、控制人口增长;
七、让更多的人有生态平衡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 其他回答
-
(1)有效地控制人口。
(2)治理“三废”。这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工业生产排放出的“三废”是当前污染的主要根源,因此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首先必须杜绝工业“三废”的来源。
(3)制定适合国情的环境政策,这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
(4)执行全球防治战略,维护国际环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必要保障
- 其他回答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
当然,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它的各项指标,如生产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来回变化。这同时也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当生态系统的某个要素出现功能异常时,其产生的影响就会被系统作出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以多种渠道进行着,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会发挥补偿作用。
对污染物的入侵,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也是系统调节的结果。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是脆弱生态系统的例子。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是这种影响的典型代表;
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
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组分,包括人类自己,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工业三废和城市三废是其代表。
保持生态平衡:
1、保持环境因素不发生较大的改变;
2、保持生物多样性;
3、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 其他回答
-
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生态平衡有两个特点即动态平衡和相对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这是因为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属性,生态系统这个自然界复杂的实体,当然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例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子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链由简单到复杂、群落由一种类型演替为另一种类型等;环境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生态平衡不是静止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
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
此外,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会经常遭到外界的干扰。
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具有一定的弹性,其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当这种干扰或压力去除后,它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而恢复;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就会衰退,甚至崩溃。通常把生态系统所能承受压力的极限称为“阈限”,例如,草原应有合理的载畜量,超过了最大适宜载畜量,草原就会退化;森林应有合理的采伐量,采伐量超过生长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否则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死亡等。
猜你喜欢内容
-
总课程表统计个人课时怎么算
总课程表统计个人课时怎么算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辅警35岁后必须离职吗
辅警35岁后必须离职吗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公务员放弃考试就可以退费吗
公务员放弃考试就可以退费吗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公务员考试审核通过了可以放弃不
公务员考试审核通过了可以放弃不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公务员笔试入围可以放弃吗
公务员笔试入围可以放弃吗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公务员考试如何放弃资格复审
公务员考试如何放弃资格复审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考公务员哪个环节可以放弃
考公务员哪个环节可以放弃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一家小区的纹绣店说说
一家小区的纹绣店说说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消防职业技能鉴定怎样登录
消防职业技能鉴定怎样登录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如何查看消防鉴定站报名人数
如何查看消防鉴定站报名人数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