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为什么《道德经》里面说“多藏必厚亡”

公务员指南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5-18 03:40:14

问题描述

为什么《道德经》里面说“多藏必厚亡”,在线求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一部《道德经》短短五千多字,却讲尽修身、治国、养生之因循自然之道。如今世人开口必谈成功、有用,可他们不知世间万物天道轮回,每一个事物与其对立面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每个人成功后意气风发只欲更上一层楼,只有老子反向思维“功成身退天之道。”。我们追溯历史,细思那些协助帝王开疆拓土,却终遭兔死狗烹的名将历史,不得不佩服老子为人处世大智慧。其实“功成身退天之道”,与老子《道德经》中另一句“多藏必厚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多藏必厚亡”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4章,原文如下。“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开篇三问综合在一起,就是追问名利与自身生命哪个重要?有时我们为梦想中的辉煌已失去了自我,如果我们过度偏爱某种东西,势必会付出代价,而我们得到的物质越多,最终我们也会失去那么多。难道我们为成功辛苦打拼得到的一切,最终都会失去吗?当然不是,老子之言更有深层含义。世间万物皆有度,超出界限则会物极必反,向反向发展。老子之言警示世人切莫贪欲太盛,一旦贪心过度误入歧途,就可能将以前所得悉数奉还。因而我们只有戒除贪欲,懂得满足,顺其自然自能长久无虞。吕不韦堪称战国末期一代枭雄,可其却被嬴政一封书信逼得饮鸩自尽的结局令人唏嘘。吕不韦原在赵国经商,他为人精明颇懂经营之道,自知商人纵使累积千金,还是士农工商最末一等。于是吕不韦时刻寻找契机,试图弃商从政谋求人前显赫。要说吕不韦确实慧眼识珠,他初遇秦国质子异人,就知其必是潜力股,不惜重金拉拢异人,甚至还将爱妾赵姬送于异人为妻。后赵姬生育一子,就是日后秦始皇嬴政。吕不韦鼎力襄助异人登上秦国国君之位,终于可以参言政事踏足仕途。后异人早逝,嬴政年幼登基,赵姬身为王太后没有治国智慧,只得依靠吕不韦保持秦国运转。当时吕不韦已官拜秦国丞相,背后有赵姬撑腰,又以嬴政仲父身份把持朝政,其煊赫权势达到顶峰,早已超出了常规权利范围。可是吕不韦不懂得“有权而不恋权,到位而不越位”的道理,不知收敛放慢脚步,遂开始广纳天下门客形成自己的政治集团,成为秦国最大的政治势力。吕不韦追逐权势不停息,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为嬴政如鲠在喉必除之人。嬴政自幼颇有远见不是庸碌无为的傀儡,也许他亲政后还感念吕不韦旧恩,只借嫪毐之祸将吕不韦免职遣返封地洛阳。吕不韦无法承受坠下云端的落寞,依旧想东山再起。于是吕不韦高调张扬,每日在家中接待各国邀请其做宰相的说客。可想而知,嬴政听闻吕家宾客盈门盛况,岂能不怒?难道他希望吕不韦帮助他国对付秦国吗?嬴政只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将其数十年功劳一笔抹杀,只诘问他凭何得享秦国食邑封地,凭何自称仲父?他即无功无名那就与全家皆迁徙到蜀地去吧。信中寥寥数语透着嬴政的决绝,吕不韦自知嬴政性格还会有后续杀招,于是为尊严亦为护家人周全,选择了饮鸩自尽。吕不韦为权势搏命,却不知适可而止,可以说他死于嬴政之手,更死于自己手中。读史可以明智,借人之智完善自己。我们观吕不韦之祸,反思老子“多藏必厚亡”之道,即知凡事应适度而为,万不可为追逐名利迷失自我,以防物极必反,我们得到越多却被反噬失去更多。

其他回答

为什么追求爱情追不到?

为什么努力工作真心待人得不到重视?

为什么拼搏半生却落个潦倒中年?

为什么名声地位难以提高?

为什么金钱财富看得见抓不着?

面对生活烦恼,人生困惑,不必过分纠结,也许只是认识还不够。

老子的《道德经》流传千古,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揭示了事物运行的规律,让后人得以方便直接的认识了解天地大道。

”多藏必厚亡”出自第四十四章,原文为: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声与身体哪个更亲近?

身体生命与物质财富哪个更重要?

获得与丢失哪个更有害处?

过分的贪爱一定付出大的代价,过多的追求宝藏一定更快的灭亡。

因此知道满足就不会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灭亡,长久的生存下去。

人要自尊自重,名望、财富、嗜好都是身外物,适当追求、拥有,千万不要过度!

从小读书学习,都是为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失去了读书的快乐,过分的追求成绩。

有了心爱之人那天,开始为她牵肠挂肚,恨不得每时每刻粘在一起,爱的过度,辛苦了自己,厌烦了别人。

工作中,为了金钱为了地位,趋炎附势,放弃了家庭,放弃了身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培养孩子,过分的关注,害怕输在起跑线,报了这个班报那个班,却也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老子告诫我们,要看重自身,看轻名利,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立身立德。

其他回答

因为通货膨胀。钱放起来不投资,到最后肯定贬值的不要不要的。但投资可能失败。

其他回答

《道德经》四十四章写道,“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与生命哪个更可亲,生命和财富哪个更重视,获得与丧失哪个更有害?所以说过分的珍惜反而会更大的破费,过多的收藏反而会招致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不会遭到侮辱,知道停止,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平安。

生命,名声,财富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三样东西对于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生命,名声和财富都是身外之物;有生命而不顾及名声,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有生命,有名声而没有财富,生命之道也难以为继。这三者孰轻孰重,真不是简单就可以作出决定的。老子的观点是告诉我们,要把握好度,不要“甚爱”,不要“多藏”。

三十多年前,从我们家乡到省会城市五毛钱的火车票,大家都想尽办法逃票。现在从我们家乡到省会城市是19元钱的火车票,而现在就很少有人逃票。其原因就是在三十年前挣五毛钱不容易,宁可被查出来接受惩罚也不愿主动买票,这是名声与五毛钱相比,宁可要五毛钱不要名声。现在19元钱与名声相比,宁可要名声而不要19元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名声不止值19元钱,这是看重名声。三十多年前看重五毛钱,而轻视名声,是名声不值钱。“身与货孰多”,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得出结论的,它离不开社会大背景,离不开各人所处的地位。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高尚的价值观,就必须构建社会主义的雄厚物质基础,这是历史教给我们的知识。

其他回答

名誉和生命哪个更亲切?生命和货利哪个更贵重?得和失哪个有害?因此,过于吝啬一定会造成很大的耗损,过多地存藏财货一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行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保持长久。

老子的道的确“甚易知,甚易行,”你看他的理论多么简单;名利和身体哪个更重要,显然是身体重于名利,名利是为身体服务的,身体是主体,名利是次要的,然而人们往往为了得到名利反而把身体这个主体失去了。所以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告诫人们不要把身体失去了,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应该:“知足”、“知止”,这样生命体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才能保持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