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蹈海是什么典故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5-18 20:34:09

问题描述

蹈海是什么典故求高手给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是齐国时期仲连蹈海的典故鲁仲连是齐国的游士,他周游列国,替别人“排难解纷。

”《战国策·赵策》载,战国末年,秦兵包围赵国的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赵王害怕,准备拥戴秦王称帝。正在邯郸的鲁仲连听到消息,立即去找赵相平原君,约他一起去向魏国派来的使者陈述“尊秦为帝”对各国的危害,并表示说:秦王如果“肆然为帝,过而遂正(同政)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后世遂用“仲连蹈海’来比喻投海死节。《后汉书·逸传论》:“蒙耻之宾,屡黜不去其国,蹈海之节,千乘莫移其情。”

其他回答

蹈海是指古代官吏为满足朝廷对金银税收的需求,而无端抽取民间财物,以至于民不聊生的典故。这一典故由《诗经·小雅·革夏》中的“大庶几蹈海”而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官员们贪图财富,以至于不惜通过强占民间财物、抽取巨额银两等方式让百姓负担起沉重的税收,更有甚者,官吏们甚至不择手段地抢劫百姓,使得民众难以挣扎,实在痛苦极了。“蹈海”一词,就是用来形容这种情况的,表达出百姓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愤怒心情。

其他回答

鲁连蹈海,汉语成语,拼音是lǔ lián dǎo hǎi,意思是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以之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出自《战国策》。成语出处明·许时泉《武陵春》:“弃礼义而尚有功,鲁连蹈海;堕名城以杀豪杰,李耳出关。

其他回答

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出自陆游《杂感》之三。字面意思:想要蹈海的话还在耳边回荡,移山的志向依旧没有消去。诗句中应该是藏了两个典故: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