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如何利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学习天地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11-09 15:42:37

问题描述

如何利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希望能解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九十刹那为一念,

二十念为一瞬顷,

二十瞬顷为一弹指。

一弹指约为一秒。

每一秒,负责思考的脑细胞(神经元),都从连接的点上收到成百上千个传进来的脉冲。它就像一台CPU处理器,快速计算所有进来的数据,然后再将它们导入合适的通道。

当一个信息,或思想,或重新激活的记忆在脑细胞之间传递,就建立起了一个生化电磁通道。这些神经细胞通道就叫做“记忆轨迹”。

当你每一次产生一个想法时,带有这个想法的神经通道中的生化电磁阻力就会减少。就像在丛林中清出一条小路,第一次得费劲些,第二次就容易多了。次数越多,存在的阻力就越小,直到这条小路边的又宽又平。并且这种重复本身又增加了自我重复的可能性。也就是“思维事件”发生的次数越多,它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看到这里,你该明白那些要背诵的课文,老师为什么要你多读几遍了吧。

理论归理论,可现实情况却是,你多读几遍并不能把文章记下来,因为枯燥的重复让大脑总是喜欢开小差, 那些不相干的念头犹如狂野森林中的杂草藤蔓一样,在脑海中此起彼伏的生长着,把正在背诵的内容掩盖的模糊不清,清除这些杂草藤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们生命力顽强,即使最终耗时耗力完成背诵,如果后期不刻意回去清理(复习),这些记住的内容很快就被掩盖掉了。

弗朗西斯.培根说:一切知识只不过是记忆。

但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人脑主要记忆下述内容:1学习开始阶段的内容(首因效应);2学习结束阶段的内容(近因效应);3与已经储存起来的东西或模式发生了联系,或者正在学习的知识的某些方面发生了联系的内容;4作为在某些方面非常突出或者独特的东西而被强调过的内容;5对五感之一特别有吸引力的内容;6本人特别感兴趣的内容。

可见,要记住信息,仅靠简单的重复是无法解决的。

思维导图却可以以一种独特、有效的方法驾驭你的大脑,通过词汇、图像、数字、逻辑、节奏、颜色以及空间感,给你畅游大脑无极限的自由之感。因为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本质上,思维导图是在重复和模仿发散性思维,这反过来又放大了大脑的本能,让大脑更加强大有力。并且用思维导图整理过的内容,就像一朵盛开的思维之花,在你的知识花园里,这样的思维之花多了,那些杂草生长的空间也就小了。

思维导图短小精悍、美观实用。记忆的要素有想象力、颜色、形状、联想、结构以及地点。所有这些能够加强记忆的要素也都是思维导图的关键因素。

思维导图可以全面激活大脑,让大脑在记忆时更加灵敏、奇妙。一幅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会吸引大脑想要再看它,并再一次激发了自发回想的可能性。

放松是检索和创造信息数据的关键。思维导图创建方法和完成方法,决定了它是放松大脑的理想方法,可以让你有效地进行思维和记忆。

有了思维导图,你可以更加轻松地完成分类组合,并将内容保持在一张纸上,这也意味着这些加工好的数据一直在你的视野范围内,让你的大脑经常重复这些信息。前面说过,重复有助于记忆。

邀请正在读文章的你,也可以动手画起来,因为思维导图的好处不仅仅是最终绘制出来的那张图,来帮助你理解、记忆知识,还有绘图时,你思维的律动和生长,以及自己认真专注做一件事所产生的愉悦心情。通过花时间制作更具艺术性的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和视觉感知技巧,还能自我挖掘以及最终树立信心。

不热爱,不快乐;不快乐,不导图。

凡间事,皆因热爱,所以珍惜。

我相信,只有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人,才会对工作专注,才会精益求精,才会一丝不苟,才会做出精品。

最后,祝愿大家的生活,如同思维导图一样:多姿多彩、收放自如。

(完)

其他回答

根据心理学,人的记忆规律呈倒”u”形。所以根据这个规律,要多复习,分周期复习。关于课堂教学增加记忆力,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重点知识多强调。只有反复强调,学生才能注意。

其次:重点难点的知识点,要划线。用色彩笔记录笔记。用这些方式帮助记忆。

第三:对于长篇的知识,要善于总结整理出中心词,中心句。以点带面,效果好,记忆快。

希望能帮助到你。

其他回答

所谓的记忆规律,来自于遗忘曲线。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见下图一。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

如果能在教学中合理应用,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难点有两个,一是如何“合理”应用,

二是是否敢尝试并坚持,因为这种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哪位老师愿意在本就时间局促的课堂上花费这个时间呢?

第二个问题请老师自己斟酌,我谈一下第一个问题,如何合理应用。假如一学期的知识点有10项,课时有20课的话,一般老师就是一节课讲知识点,一节课做练习题。也就是两节课上完一项知识点。请换一种方式,把一节课分成两半,前半节课复习上一项知识点,后半节课讲解新知识点,在练习题里也夹着上一项知识点的题目。

有人会提出异议,说这样切换内容,一是会导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整块,学生练习的时候也会混淆。但是请注意,这只是老师还没习惯这样的教学,学生还没习惯这样的做题而已。考试的时候,难道不是所有知识点混在一起的吗?一次练习题中夹着上一项知识点,会利于学生回忆上一项知识点,这本身就是复习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