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举例说明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及其含义。

教育小百科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的计算,主要是为进行纳税调整,由于会计和税法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具体规定不同,而采取的对差异进行的调整。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期间可税前扣除的金额=资产成本-本期及以前期间已税前扣除的金额

举例说明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及其含义。

例如,某固定资产账面原值200万,已按计提折旧100万则该资产的计税基础=200-100=100(万)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期间可税前扣除的金额

例如:企业因售后服务而计提了一项预计负债100万如果年末,未发生售后服务有关的支出则其计税基础=100-100=0万

【第二个100为未来期间可税前扣除的金额】如果第二年发生了30万的有关支出则第二年末该项负债的计税基础=100-70=30万【70=100-30为未来期间可税前扣除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举例说明,企业拥有一项资产(比如说存货),账面价值80万元,企业为了收回账面价值80万元的存货,必然将其卖出(转让),这样企业就取得了经济利益,假如说得到的经济利益为90万元。

企业得到这90万元的经济利益应该上交企业所得税,如果让企业按90万元直接乘以所得税税率(假定为25%),企业肯定是不乐意。

举例说明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及其含义。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90万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减去80万元的主营业务成本后的余额1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然后再乘以所得税税率,所得到的结果就是该企业应该上交的所得税。这样做企业才会觉得合理。那么这里被税前扣除的80万元,就是税法规定的这项存货的计税基础。

扩展资料:

资产计税基础的规定:

税法明确规定,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等各类资产,可以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具体税务处理办法计算的折旧、摊销、成本和净值等,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与会计“账面价值”相对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可以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的金额,称做该项资产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与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对应的。有时两者是一致的,但有时候两者也会产生差异。由于会计与税法的核算目的不同,对于收入的确认、成本的扣除及资产的处理等,两者经常会产生差异,这种情况下,资产的计税基础与资产的账面价值是不一致的。

例如,企业持有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会将持有期间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出来,增加资产账面价值的同时,增加企业的当期损益。

举例说明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及其含义。

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而其计税基础不变,仍为其历史成本。但其账面价值却是其历史成本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余额,因而与其计税基础就出现了差异。

另如,企业拥有一项存货,在拥有期间,由于市场因素变化,存货的价格降低,企业按会计准则规定提取了存货跌价准备,因而该存货的账面价值为其历史成本减去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提取存货的存货跌价准备不能税前扣除,因而该存货的计税基础仍为其历史成本,与其账面价值产生了差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产计税基础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