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说易杂记,第151节,“商兑”阙疑

教育小百科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探究“商兑”:古义与今解的碰撞》

说易杂记,第151节,“商兑”阙疑

封禁在家的我,闲暇之余,无意间触碰到了《汉学商兑》这部书。书名“商兑”,源自《周易》中的商榷之意,历代注解皆沿用此义。然而,我对此却提出了质疑,这源于我在《周易卦爻辞正训》中的思考——

《兑》九四“商兑未宁”,为何选择“商”而非“谋”或“询”?

古人在记录协商讨论时,多用“谋”与“询”,而非“商”。例如《书·洪范》中的“谋及庶人,谋及卜筮”,以及《诗·生民》中的“载谋载惟”。这些文献的创作年代距《周易》不远,是理解“商兑”本义的重要参考。再看甲骨卜辞,“商”字初时多与商族信仰、国名相关,其字形象征着架上烛薪祭祀大火星的场景。我认为,《周易》中“商兑”一词可能源于这种祭祀活动,象征着离火、巽架与祭天的仪式,与《革》卦的象义相互呼应。

然而,大火星与商人和周人的关系并非仅限于信仰。《诗经》中的“七月”记载了西周时期的农事和社会生活,其中大火星(心宿)在夏秋之交的特定时间出现,对周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兑》卦中的“和兑”和“商兑”,若都将“商”释为商榷,便可能重复了象义,不符合周公爻辞的文笔风格。因此,我倾向于认为“商兑”中的“商”可能指代的正是大火星的祭祀活动。然而,仍有两个关键证据尚待确证:一是“商”字在周初是否已衍生出商榷义;二是周初是否已有祭祀商星的习俗。

说易杂记,第151节,“商兑”阙疑

接着,我们来看《汉学商兑》一书,它由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方东树所著,他批判汉学家,维护程朱理学。方东树的批驳虽有偏颇,但也体现了他对《易经》的独特见解,如河图洛书的真伪之争。方东树指出,虽然一些学者误以为河图洛书是伪造的,但《易经》本身、《论语》中的记载以及古人对天象的理解,都表明它们的存在。而《周易》中的卦爻辞,如《屯·六二》和《震·六二》等,提供了河图与洛书的证据。

《周易》的象法和推法,是古代智慧的结晶,历经千年,无数学者的努力依然未能完全揭示其深意。社会科学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古人在这方面的成就,或许至今仍让我们仰望。《商兑》的“商”字之谜,正是这种智慧与困惑交织的生动例证,它呼唤我们继续探索古人的智慧遗产。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