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什么是希望理论

心理学充电时间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希望理论,也被称为“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Vroom)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激励理论。这个理论关注个人动机与行为选择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是因为他们相信这种行为能够带来他们期望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对他们具有吸引力。

希望理论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什么是希望理论

```

激动力量 = 期望值 × 效价

```

其中:

激动力量指的是能够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潜力的强度;

什么是希望理论

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

效价是指所能达到的目标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一个人认为目标对个人的价值越大,并且达成目标的把握越高,则相应激发起的动力就会越强烈。这一理论为理解个体如何基于自己的期望来做出行为选择提供了一个重要框架。

希望理论在管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帮助解释和预测个体在面对不同激励措施时的反应,并指导如何设计激励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