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雁荡山沈括古诗文

米勒大法师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7 09:05:01

问题描述

雁荡山沈括古诗文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温州雁荡山①,天下奇秀。

然自古图牒②,未尝有言者③。祥符中④,因造玉清宫⑤,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⑥,此时尚未有名⑦。按西域书⑧,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⑨。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⑩,有“雁荡经行云漠漠⑾,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⑿。此山南有芙蓉峰⒀,峰下有芙蓉驿⒁,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⒂。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⒃,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归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⒄。谢灵运为永嘉守⒅,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⒆,独不言此山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⒇。译文雁荡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丽的高山,可是自古以来的地理图谱表籍上都没有提及过它。宋代祥符年间,因为修建玉清宫,在开山伐木时,才被人所见,这时它连个山名都没有。根据西域的书籍记载,说有一个名叫诺矩罗的罗汉,曾住在中国东南海边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一个叫贯休的和尚写的《诺矩罗赞》中,也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的南边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看可以俯视大海,然而当时的人依旧不知道雁荡、龙湫到底在什么地方。后来人们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上有一个大水池,它当作传说中的雁荡了;山下有两个水潭,以为就是大、小龙湫了。至于经行峡、宴坐峰,那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朝的宋代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他把永嘉一带所有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个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呢。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从外往里看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里面来,才能看到它们的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形成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的结果,沙土都被冲走了,唯独剩下了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于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统统都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都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峰顶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像神龛一般的岩石,也都属于这一类情况,成因是相同的。今天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层往往可达百尺,高高耸立着,可算是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相似形,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没有看见,那么谢灵运没有到过,从事理上说就不奇怪了。

其他回答

《梦溪笔谈•雁荡山》—宋代沈括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

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主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

其他回答

沈括在《梦溪笔谈.雁荡山》里描写雁荡山风景经典名句。“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和尚贯休写的《诺矩罗赞》中也有此句。

其他回答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1)。祥符中,因造玉清宫(2),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3),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4),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5)。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6),有“雁荡经行云漠漠(7),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8)。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9); 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10); 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11),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12),上耸千尺(13)。穹崖巨谷(14),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至谷中,则森然干霄(15)。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6),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17),皆有植土龛岩(18),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19),立土动及百尺(20),迥然耸立(21),亦雁荡具体而微者(22),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23),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