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伐竹于昆溪,斩而为笛

自考服务君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7 18:16:53

问题描述

伐竹于昆溪,斩而为笛,在线求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黄帝使伶伦伐竹昆溪,斩而作笛,吹之作风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大意是:“黄帝让一个叫伶伦的人在昆惜这个地方砍了竹子,做成笛子,吹起来就像凤凰的叫声。

”《风俗通》曰:笛,汉武帝时工人丘仲所造也。本出羌中。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乐书》曰:笛者,涤也,丘仲所作。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是故列和善吹,裁十二之音应律。荀勖枢问,依三尺二调成均,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三孔为龠,文舞执之,邠人吹也。五孔为笛,祴里衩,周师掌之。六孔为笛,羌人吹之。七孔下调,汉部用也。今之七星,古之长笛。一定为调,合锺磬之均,各有短长,应律吕之度,雅乐部内咸用之。

其他回答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

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称为"篴"。

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