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城头悬靴历史典故

小李说税务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8 13:04:22

问题描述

城头悬靴历史典故,在线求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清末民初,邳城镇设有东西南北四处城门,都是两重木制大门。

在北门横梁上有两个木笼,笼内各装靴子一双。东边一双是知州依勒通阿的,西边一双是知州徐炳倬的。因为这两位知州在任期间,为邳城地方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在他们卸任离邳时,人们为了感激和不忘二人恩德,便请求留下他们所穿的靴子,悬在北门重楼横梁上,以作永久纪念。知州依勒通阿,字健庵,满州正红旗人,于光绪九年来署邳州。同年七月,天连降十数日暴雨,城西运河、加河、祁家河及城北的龙凤鸭河先后决口,水位高达两丈,大水漫山遍野直逼邳城。已被水围堵的西城门,腰杠突然被水冲断,一扇城门也被水冲走,滚滚洪水灌入城内,半日之间,大半个邳城皆成泽国。城内数百家居民无家可归,迫不得已,只得露宿城隍,不断有饥民饿毙。知州依勒通阿见此惨状潸然泪下,欲开仓赈济,又碍于律例。按当时清朝法律,须先向府、省转请朝廷批准降旨,才能够发放赈粮。但四处大水围困,驿站无法传递公文。经女儿昼夜哭劝,依知州深明大义,下令开仓放粮,使全城百姓度过了洪荒。徐州知府曾广照以事先未报请批准而擅自“开仓赈灾”,向上级申报拟惩治依勒通阿,后经依知州捐薪俸和以全部家财来补还了事。依勒通阿卸任时,邳城百姓皆感其恩德,设清水明镜桌案,夹道相送,并请脱靴留念。徐炳倬,字农伯,浙江人,光绪二十一年署邳州。他在任时嫉恶如仇,城西倚宿全隆寺主持僧人犯了律戒,经徐知州考究治罪,流放海州(今连云港),将其庙产八十余亩充当邳城书院膏火之资。按当时的学规,凡中过秀才之人,每月要到书院进修一次,以免荒废了学业。全县秀才家境丰足者甚少,每次来书院进修,需自备饭食,茶水和灯火之资。自全隆寺的庙产充入书院以后,秀才们各得些许补助,生活负担因而减轻。士人甚为感谢徐炳倬,在他解职去任时,便留其靴子以作永久纪念。据说邳城北门木笼里的靴子,一直保存到抗日战争时期,后随城墙一起毁于战火。

其他回答

城头悬靴的历史典故发生在清末民初的邳城镇。当时,邳城镇设有东西南北四处城门,都是两重木制大门。在北门横梁上有两个木笼,笼内各装着一双靴子。东边的一双是知州依勒通阿的,西边的一双是知州徐炳倬的。

这个典故的背后,是两位知州在任期间为邳城地方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在他们卸任离邳时,人们为了感激和不忘二人恩德,便请求留下他们所穿的靴子,悬在北门重楼横梁上,以作永久纪念。依勒通阿和徐炳倬都是被人们所尊敬的知州,他们的靴子能够被永久地悬挂起来,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这个典故也体现了人们对官员的敬重和对他们所做的好事的感激之情。同时,这个典故也表达了人们对官员的期望和要求,希望他们能够为地方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