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送李正之入蜀赏析

贸易金融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30 04:14:56

问题描述

送李正之入蜀赏析求高手给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稼轩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罢居上饶已经将近三年了。

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罢闲,双双对照写来,一喜一忧,缠绵悱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登天”虽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无异已定下了全词的基调。“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没有华筵歌妓,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有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则这“一杯”二字,不仅写出了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了世态之薄。笔墨之力量如此,则这“一杯”也就不少了。“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汉武帝时,派使者衣绣衣巡视天下,操有生杀之大权,称为绣衣直指。李正之提点刑狱公事,也负有司法和监察的任务,所以稼轩也借以称他为“绣衣使者”。

三、四句:“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点出“中年”,是时稼轩45岁,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然而“多病”,这一“病”字,包含就多了,更何况“多病”。稼轩正当中年,而一放就是三年。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所以他才用“还自叹”三字领起下面两种难堪:已是自己闲置生愁,怎当堪用的同志又遭远调,离开了中央,这一来抗战派淘汰将尽矣。所以这种离别,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是最大的痛楚。

五、六两句,按词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对仗格式。他巧妙地安上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都是关于蜀的故事。切题已难,而寓意得妙更难。他却举重若轻,正是有一肚子的学问。“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唐蒙使路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这里着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字非常生动而有力。

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正是双方的小结。自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非其所。而“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的,是因为他毕竟还是有土有责的,和稼轩自己只能耕种以自适的“稼轩居士”不同,终究还是可以期望以“功名”的。然而稼轩之所以期望于李的功名,不是铁马金戈,不是临刑的鬼头刀,而是如椽之笔!因为李正之是提刑,他那红笔一勾,是要人命的,虽不能法外开恩,也要慎之又慎。所谓“况钟之笔,三起三落”。在这六年前,稼轩也曾有过“按察之权”,而他当时却向皇帝上过《论盗贼札子》,他就曾非常精辟地说过剿“贼”之害。他说:“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扫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臣不胜忧国之心,实有私忧过计者。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用笔,即亦“无恃其有平盗之兵”。能如此,那于国于民也就算是功名了。言来令人欲泪。过拍起首四句:“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儿女泪”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之意。“能”,这里读去声,宁可的意思。这里是说:与其有作儿女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以此换头,过度到下阕,一荡上阕愁闷的情绪。用“要新诗准备”贯串“庐山色”、“赤壁浪”、“铜堤月”。不过这看似闲情逸趣,何等潇洒。其实这正是上阕的“表”与“檄”的内含。下阕怜南,也正是上阕的思北。“荆楚路”这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爱,就要珍重它;惜,就要保护它。特别作为北方的游子,当提到这些南方的美景时,不能不有一些思乡的酸楚夹杂于胸中。总之,只因是一个分为两片的祖国横亘在胸中,所谓“新诗”,当也是长歌之恸。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不仅见趣,亦且见志。多么委宛而深厚有致。最后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仍以双双作结。这一段看似白描,似乎没有多少深意。其实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的。“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所谓“折梅逢驿使,送与陇头人”。“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但不论地理的或心理的,造成可以间隔而寂寞的,终归是政治的原因。是投降派对于他们的打击。那么,在这样个废弃与远戍的道路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万里雪深”,彼此的一切,俱足以包之了。而要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的,那当然是人,所以“须相忆”是彼此的。既是人,又是事。而这人事,正是他们“志”的结集,所“须相忆”者,仍是祖国恢复之大业。因此,这是一场特殊的斗争,即抗战派在被迫流离失所时,仍在呼喊着团结。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在告诫着不要忘了抗战的事业。这样分析是有心理依据的。在共同斗争中因失利而不得不分手的战友,临岐执手勉励莫相忘时,他们思想里起作用的第一要素应是斗争失利的耻辱与磨砺以须的豪情。战友在一起当然比分散开好。他知道,投降派又何尝不知道。以是他们之间的“离别”就成为“不堪”的了。“不堪”二字,伤心之至:已不成军,不堪遣散。通篇都是对于抗战事业的悼念与惋惜。甚至连那一滴儿女泪,也要他收起,这样的心肠,要以江山为念,真正是情深意厚。

其他回答

《送李正之入蜀》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共二十四句,描绘了李正之出征蜀地的壮丽场景,表达了赋予正之使命的期望以及对他的美好祝愿。首两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景物描写展现出明亮的月光下松树的笔直和水流的清澈,为后文描绘凛冽的阵军气象奠定基调。接下来的六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通过描绘另一处风景,女子回家洗衣和渔船掀动荷叶的场景,以对比的方式突出军队行进的各种动静。“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两句表达出将领李正之无拘无束、抚玩春花的优雅姿态。将领的自由和不羁展示了他的个性和情操,也反映了与主题相符的武将气质。“莫负春归去,犹能乘马回。”这两句呼应前文将领的个性,强调不要辜负了春光的美好,但也暗示了行军的艰难,需要将领有能力安全返回。“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两句描绘了燕山的雪景,以及风把雪花吹落时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地区严寒的气候特点和军队行进的不易。接下来的一段叙述了李正之率领军队全速奔袭,“蜀江水到今来恶,竟向东流无日回。”描绘了蜀江的急流,强调了战役的艰险和李正之的果断行动。最后四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李白”、“汪伦”两位开放诗人的名字,提出了两位才子的共鸣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本诗的主题,并表达了对李正之的深情眷恋与送别。《送李正之入蜀》通过景物描写、对比和隐喻等手法,将行军的艰辛和将领的个性特点形象地展现出来,寄托了对李正之成功出征的美好祝愿,展示了唐代士人的豪情壮志和为国家尽忠的精神风貌。

其他回答

《送李正之入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送别李正之去蜀地。李正之,字正之、一字容之,唐代初期宰相李靖的孙子,也是唐朝名将李世民的侄子。在翻阅史书时,我们可以发现,李正之历仕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辅佐国家多年,功勋卓著。而蜀地则是指当时地处割据政权的刘备所在的蜀地,这里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李正之应邀前去也意味着他将能得到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王之涣的这首诗言简意赅,结构紧凑,通过诗人深情的送别表达了对李正之远行的祝福和期望。首先,诗人通过描述行程的长远,来强调李正之去往的目的地的重要性和他将面临的艰辛: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两句诗表达了将戍鼓与人行断绝并将边秋与一雁声相对应,以强调蜀地与李正之即将离别的地方之间的遥远,并暗示了蜀地的风光和环境。接下来,诗人通过展示李正之与国内亲人朋友别离的场景,以表达深情的情感: "落叶人何在,微风吹血脉"。这两句诗描述了落叶的寥落与吹拂的微风,形象地传达了离别的凄迷之情。通过这种方式,诗人打动了诗读者的心灵。最后,诗人通过祝福李正之,表达了对他前程无量的美好期望: "度关山、也知有暇地,望乡邑、不是无心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李正之在蜀地前程无量的信心和对他不忘国土的期望。这是对李正之勇往直前精神和他为国家尽心尽力的称赞。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明了的情感,既有琅琅上口的韵律,又透露出深情厚意。通过抒发豪情壮志和深情厚意,表达了对李正之未来的期许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