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诗

IX证券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5-03 13:37:49

问题描述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诗,在线求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苏轼写的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诗山村五绝其 一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

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其 二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其 三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其 四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其 五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平生马少游。熙宁六年春天,苏轼视察杭州属县新城等地,见到王安石新法推行中产生的一些流弊,写了《山村五绝》这组讽刺诗。这一组诗通过乡村农民的生活景象,批评王安石变法造成民不聊生的现实。这也是苏轼反对新法的原因。他并不是反对变法本身,而是对那些急功近利的行为给农民改成的伤害感到不平。在杭州任通判的两年十个月间,东坡经常借着巡访地方而离廨出游。他是存心不理政事。因为在苛政横行的年月,理政就意味着殃民。诗中多处用典,借古讽今,所以在"乌台诗案"中被作为"怨刺傍上"的直接证据,苏轼差点被置之死地。苏轼自己都感到生还无望,所以写了两首诗给苏辙安顿后事。若不是王安石出手相救,有可能就死在监狱里了。第二首"带牛佩犊"出自《汉书》:龚遂为渤海太守,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是劝人从事农耕的意思。第三首是对新政害民最直接的抨击,老农由于青苗法等毁农政策,在丰收年景却三月无食,只得掘笋蕨以裹腹。见到政府官员,本应愤然,但却为自己是个种田的反而没有吃的而自惭。就是这一点自惭,将毁农政策的面目反衬得更加凶横。此般羚羊挂角般的反兴手笔,惟东坡可为。第四首写"青苗法"的流弊。最后一首中,马少游的典故也是出自《汉书》。马援,东汉名将。南征交趾的时候,有一次与属下闲谈,他说:"我有一个族弟名叫马少游。因为我素有慷慨大志,他便为我哀愁。他说:'人生一世,暖衣饱食,乘着普通的车驾,做一个治理地方的官员,为一方百姓看守好他们的祖坟和家业,被大家称作善人,就已经足够了。如果有比这更大的追求,那真是自寻其苦。'当年我在浪泊、西里征战的时候,头顶雾雨脚趟泥水,吸着带有霉味的浊气。那时,我仰头看着坠向水面的风筝,想起少游的话,感觉那真是一种太惬意的生活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