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长久生存而不灭亡

电气电工圈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0 14:05:56

问题描述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长久生存而不灭亡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以武王伐商以降,中国的文明形态由渔猎转变为农耕。

商朝的青铜技术决定了其礼器和武器的先进。礼器的先进,代表着商部族对神权,对世界解释权的垄断。商朝信仰祖先神,所以非常看重巫官。商朝的都城宫殿既是王权行政中心,也是神权祭祀中心。对周边部族来说,商的确是当时最先进文明的存在,可如果商朝文化继续深入,中国很可能会走入宗教国家的历史轨迹。周朝取代商朝,其实是一次中华文明圈的文化转型。商朝重巫,周朝重史;商朝重神,周朝重人;商朝殉人命以侍鬼神,周朝惜农力以侍天道。商朝只有王族重视与先帝神的沟通,而周朝则是全民性、文化性的敬天法祖。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周朝就遏制住了了华夏文明深度宗教化的趋势。周朝用崇德重本,祈天保民的一套新理论,用天道和人本,重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政治兴替的合法性。由此,中华文明早早走上了与其他文明最大的道路区别—世俗化。宗教不可逆转的转弱,变得工具化,手段化。而世俗政权不可逆转的转强,变得神圣化,伦理化。这也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和基础。这种最显著并独有的中华文化特质,影响了整片东亚地区数千年,并一直保留到今天。周朝人不重商业,不似晚商文化的奔放和华美。天人观的周人,注重农业生产。这种稳定性极强的经济模式,对劳动力的充沛性、作业环境稳定性的需求非常苛刻。所以整个西周的政治基调还是以德服人,少动干戈。同时,经验技术的传承,有助农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周朝偏重历史记录,推崇以人为农本,注重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农业为本,安土重迁态貌的周文明,势必会深度挖掘“德”的社会价值。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周文王身体力行地树立了一个美德善行的圣王形象,向天下昭示周以德立国,为后世子孙设立了明确的政治方向。周武王克商后,对殷商遗民主采取怀柔安抚策略,这也是推崇道德的体现。周公则更是将文化层面的德,进行了秩序设计和制度层面的改造。这种强调“德”的公共伦理内涵,是中国区别于西方那些强调“爱”的个体心理层面的,也是中国后来天下主义、国家主义、集体主义盛行的根源。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是在周朝外圣内王理论体系上的延展和深化,这种理论体系的特点就是柔性非常强,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吸纳是动态和有机的。这也保证了中国的处世哲学在保证内核理论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的不断更新和提升。同时,中国文化中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宗教对世俗政权的冲击。而且,柔性文化也让中国人可以接受失败,有很多成语和俗语都表达了这种世俗化的人生观,比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这也是中国文明能够长存不灭的重要因素。

其他回答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互补 五胡乱华时黄河文明几乎灭顶之灾 衣冠南渡后长江文明抗起大旗 后来长江文明又转交给黄河文明使得中华文明源源不断 长江文明以南京为中心所以是天下文枢

其他回答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中华文明的标志物是什么?我回答始终得不到要领。请哪位老师提纲携领地给归纳总结一下呢?

其他回答

因为有汉字,有汉语,有儒家文化。如果没了汉字,汉语,儒家文化,中国文化就算是灭亡了。

其他回答

第一,强则不灭。中华文明在农耕时代长期保持先进性,是最强文明,自然不灭。

第二,融则不灭。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封闭的文明,一直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成果,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只有越烧越旺,自然不灭。

第三,信则不灭。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是文明成熟很早,而且价值观正确,后来者对祖先创立文明的一直认可、推崇,这一人群数量巨大,薪火相传,自然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