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送二兄入蜀》前两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被学习耽误的游戏玩家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1 02:36:48

问题描述

《送二兄入蜀》前两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希望能解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三国志·关羽传》开篇如是说道。由于后文中紧接着一句“亡命奔涿郡”,故而今人多认为其之改字,是当初为了躲避仇家或官兵追捕。实则不然。古之避仇,多是改姓,改字的基本没有。除去古时男子弱冠以后才具备表字的原因以外,还因为表字多为亲朋好友之间使用,很少为外人所知,故而改字意义不大。而姓氏一旦改变,即为异姓,对于逃避耳目有很大的帮助。如张辽,本姓聂,后因躲避仇家而改姓:《太平御览》引《魏志》: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聂壹之后,以避冤变姓。古之避祸,也以改姓居多:《通志·氏族略》:席氏原姓籍,秦末为避楚霸王项籍之名而改席;严氏原姓庄,为避东汉明帝刘庄之名而改严;帅氏原姓师,为避晋景帝司马师之名而改帅。三国时期改字者不多,可以考究者更少。只有孟达、诸葛乔有大致情况的介绍,多因避尊者讳:《三国志·刘封传》:达本字子敬,避先主叔父敬,改之。《三国志·诸葛亮传》: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孟达本字子敬,因刘备叔父名刘子敬,故而改之。诸葛乔本字仲慎,过继给了诸葛亮,亮为之改字。其他朝代的士人改字,可考者,也多因避尊者讳:《魏书》:李先,字容仁,中山庐奴人也,本字犯高祖庙讳。《北史》:废太子庶人(元)恂,字元道……二十年,改字宣道。《南史》:(江)禄,字彦遐……湘东王恨之既深,以其名禄,改字曰荣财,以志其忿。《宋史》: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而字达道,东阳人。李先本字容宏,因孝文帝汉名元宏,故而改字。元恂本字元道,是孝文帝的长子,被废黜后也亦强迫改字。可见古人之改字,避尊者讳始终是一大原因。关羽之改字,很可能也像孟达一样避尊者讳。史书虽载关羽改字于篇首,但并不意味着其人在来到涿郡之前就改了字。而且也几乎不存在关羽避关氏前人讳的可能性,因为父母为其取名时,必然不会取与本姓前人相冲突的名讳;即便其父母不知道有这样的前人存在,而关羽后来却从他处知道了,依礼法,也不存在避讳的必要:《礼记·曲礼上》: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古今对关羽改字的推测,说辞甚多:《三国志集解》:梁章钜曰:“王棠《知新录》云:当时有范长生,亦事昭烈,至李特时犹存,年一百三十岁。羽先字长生,岂因同范而改邪?”这段推测看似有理,但是经不起推敲。案范长生诞于建安二十三年(218),次年关羽即死,而范长生还在襁褓,岂有以死者避婴儿讳的道理?且范长生未系尊者,关羽也没有任何理由要避其名讳。因此关羽改字,避尊者讳的可能性依旧很大。推溯其源,如果关羽果真是避尊者讳,那他避的是谁?案史传所云,其人本字长生,后字云长,可见避的是一个“生”字。而其尊者为刘备,刘备的前辈名讳中与“生”字有关的人,就只有刘备引以为傲的中山靖王刘胜了。然而“胜”、“生”本系两个不同的字,何以避之?《礼记》曾载:“礼不讳嫌名”。所谓嫌名,即是指与所讳名同音或近音的字。也就是说,关羽的“生”,依据古礼,是没有必要避刘胜的名讳的。然而这种情况到了汉代,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汉代加强了避讳的条件,开始要求“避嫌名”。汉武帝时期,避嫌名的现象就已经十分明显:《史记·天官书》:“气来卑而循车通者,不过三四日,去之五六里见。”集 解 :“ 车 通,车辙也 。避汉武讳,故曰通 。”辙与徹(即刘彻之“彻”字繁写) ,音近字异, 符合郑玄“嫌名谓音声相近”之说, 所以周广业称此例为“避嫌讳之始”。此后,避嫌名的例子渐渐增多,即使偏旁相似的名讳也成为了禁忌:《礼记·檀弓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 ,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其中两个“楹”字以“盈”为 偏旁。“盈”为汉惠帝之讳 ,故司马迁《史记·宋世家》引此文时为避讳改“楹”为“柱”。《左传》载齐庄公“拊楹而歌” ,而《史记·齐世家》则记作“拥柱而歌” ,同样也是因避惠帝之讳而改。周广业称“此避偏旁之始”。无独有偶,刘备的另一得力干将黄忠的表字也有记载被更改过。《太平御览》引《蜀志》:先主为汉中王,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拜受。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为怨也。今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隆崇於汉叔,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王与君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谓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位之多少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臣,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谓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即受拜。(汉叔,黄忠字也。)《太平御览》引《蜀志》:黄忠字汉叔,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案三国志记载,黄忠字汉升,【升】,音sheng,适与刘胜的“胜”字以及长生的“生”字音同(汉魏尚无字韵四声,故而音韵无声调),因而被要求更改,也是合乎逻辑的。【升】:[说文]識蒸切(音sheng)【胜】:[说文]識蒸切(音sheng)【生】:[说文]所庚切(音sheng)诸葛乔的本字也很能说明问题:《三国志·诸葛亮传》: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案诸葛乔本字仲慎,后字伯松。诸葛乔的改字,很不一样,因为他原来是诸葛瑾的次子,其兄诸葛恪,字元逊。元字,和伯字一样,在古代用于长子表字,而仲字则用于次子表字。诸葛瑾将乔过继给诸葛亮,亮当时无子,遂以乔为长子,故改其表字中的“仲”为“伯”。但是按理说,诸葛乔改字之后,应为“伯慎”才对,可是却连慎字一块给改了,其中深意值得玩味。案【慎】字,音shen,与刘胜的“胜”字音近,入蜀之后,为避尊者讳而被诸葛亮更改也是合乎情理的。【慎】:[集韵]時刃切(音shen)古时避讳情况大致如此。然而今之史书中,往往有许多没有被避讳的情况存在:如马超字孟起,犯汉景帝刘启嫌名,然而超未曾改字,推测刘备当时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史官面对浩繁的文字也未必能意识过来;再如司马昭为晋文帝,《三国志》中却大量出现“昭”字人名,如张昭、胡昭、韦昭等,这并非是史家没有避讳,而是早期的《三国志》版本中避过,但是后人为还原史书原貌,在后来的《三国志》版本中进行了回改,但仍有未尽之处,如吴懿就未能得到及时纠正。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关羽的表字“生”与刘胜的名讳“胜”,音同形近,为避尊者讳,而被刘备要求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