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荆轲刺秦王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
当时秦国大军东出。先后灭掉了韩国和赵国,下一个动手的目标就是魏国和燕国。时任燕国国王喜(公元前254-前222在位)面对困境束手无策。为了避免灭国的厄运,太子丹决定派人以献督亢地图为名进入咸阳企图刺杀秦王嬴政,于是出现了荆轲刺秦王这一流传千古的故事。太子丹做出这一决策出于两点考虑。首先,面对秦国大军向燕国的推进,燕国军队毫无抵抗能力。秦王嬴政当时正处在壮年,儿子年幼,于是太子丹出此下策只要成功杀掉秦王嬴政,秦国肯定会陷入争夺王位的内乱,统一全国的步伐也会暂缓,甚至会一蹶不振就此衰败,为燕国赢得苟延残喘的机会。其次,太子丹曾经作为人质住在秦国首都咸阳,但是受到了嬴政的歧视,倍受屈辱。太子丹视此为奇耻大辱,时时刻刻想要雪耻。最终的结局却让太子丹失望以至于绝望了。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失败,被激怒的嬴政发动大军攻打燕国,于公元226年10月攻破燕国首都,燕王喜父子逃到辽东,秦国大将李信继续率军追杀,最后燕王喜被迫杀死太子丹并献上首级求和秦国才退军。然而燕国还是没有摆脱亡国厄运,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攻入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其实太子丹出此下策纯粹是病急乱投医,当时秦国灭国的主要目标是中原的魏国和南方的楚国,灭掉赵国之后秦国军队逼近燕国边境只是警告燕国,毕竟燕国国力弱小,不会对秦国造成威胁,只是不希望秦国主力南下的时候燕国不识时务,拖秦国后腿。然而太子丹的错误决策让自己身死国灭,却延长了魏国和楚国的寿命,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绝大的讽刺。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国趁机出兵攻灭燕国,虽然最后燕国复国,但是燕昭王深以为耻,于是千金买骨,广纳贤才,最后灭掉强大的齐国,一雪前耻。而太子丹面对亡国危机只会却用不入流的方法挽救国家,所以燕国的灭亡是注定的。
- 其他回答
-
分两点看:
1 从精神上看,荆轲勇气可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抱着必死的心去行刺。
2 从行动上看,这次行刺非常失败。献上地图时距离秦王得近,居然刺不中,后面秦王因剑长拨不出来,荆轲还是把握不住机会。
所以荆轲刺秦王就是个悲情的英雄故事。
- 其他回答
-
如果荆轲成功杀了秦始皇,那么秦肯定无法统一六国。
又是常年混战,民不聊生,生灵涂炭,那他在一定程度来说,也是罪人。
所以他最合适的结果就是失败,这样在历史上还能留下一个悲情英雄的好名。
所有被称为英雄的人物,基本都会死得很早,不然就不是青史留名的英雄了。
- 其他回答
-
荆轲所在的燕国,同秦国相比实在是弱小太多了,燕国的太子丹想要在兵力上打败秦国拯救燕国又谈何容易。
退而求其次,太子丹想要找一个刺客刺杀秦王,最好是将其劫持。逼迫他将侵吞各国的土地全都吐出来。实在不行就将其杀死。当时秦国大将都派驻在国外,秦王如果突然被刺,驻守在外的秦军一定会军心不稳。届时各诸侯国再联合反击,一定能将秦国击败。
荆轲刺秦王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留下来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却深深的影响着后人。特别是荆轲和着高渐离的筑声大声唱的那首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虽然不足以改变历史进程,但他身上体现出的舍生取义、慷慨不屈的精神却感动了无数后来人。两千多年以来,很多文人都将荆轲作为借史咏怀、托古言志的对象。如晋代的陶渊明,曾写有一首《咏荆轲》。
此诗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平和散淡的陶诗中别具风韵: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猜你喜欢内容
-
耿直讨人嫌的上一句是啥
耿直讨人嫌的上一句是啥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什么意思
“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什么意思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上一句
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上一句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绕了一圈又绕回来了用什么成语形容
绕了一圈又绕回来了用什么成语形容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研究生入编薪级标准
研究生入编薪级标准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一轮当空是什么意思
一轮当空是什么意思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秋天在草地上,小草后面怎么写
秋天在草地上,小草后面怎么写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源于历史的四字成语
源于历史的四字成语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来源历史的成语
来源历史的成语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
-
一什么枣空词语
一什么枣空词语回答数有3条优质答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