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唐太宗时期的三位名臣

叮当工程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5 15:50:19

问题描述

唐太宗时期的三位名臣希望能解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1、房玄龄唐太宗帐下第一谋士,玄武门之变的重要谋划者。

贞观年间,主要负责政务梳理和吏治法治。对于贞观之治和大唐之后的发展之路都有着重要贡献,所以房玄龄当为唐代良相典范。提早年在秦王府,参谋划策,典管书记。后来随李世民征讨天下,房玄龄运筹帷幄,谋略无双,为李世民提供了诸多破敌良策。更重要的是,房玄龄帮助李世民招揽了众多人才,张亮、薛收乃至杜如晦都是房玄龄引荐给李世民的。李世民登基之后,房玄龄主管吏治,吏治乃是治理天下的根本,精简官吏,高办事效率,节省国家开支。同时,改良国家政令推行方式,加快了国家机器运作。简化律令,施恩于民,对于贞观之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功劳。由此可以肯定,房玄龄当居贞观文臣功绩之首。

2、杜如晦他是杜陵人,年轻的时候就博览群书,志向远大,做事果断,隋朝时曾经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吏部官员觉得他很有才能,让他担任县尉,杜如晦见隋朝统治混乱,直接放弃了这个机会。后来李渊拿下长安,李世民让杜如晦担任他秦王府的参军(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当时关中初定,人才紧缺,李渊为了派人去稳定各地,从秦王府里抽调走了很多人,杜如晦也在抽调名单上。李世民因为自己的秦王府里已经被调走了很多人,所以再调走一个杜如晦,本来没有太在意,这时房玄龄发话了。房玄龄说:“一般的人调走都不可惜,但杜如晦不一样,如果大王你一辈子只想守住封地,那要不要杜如晦无所谓;如果大王你想管理天下,失去杜如晦这样有才能的人就可惜了。”这番话点醒了李世民,他立即上书,把杜如晦留在了秦王府。

3、魏征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赋诗一首,追忆故人。

其他回答

魏征和房玄龄、杜如晦,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三位最著名的文臣,其履历如下:

魏徵,现作“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祖籍下曲阳县。曾在隋朝做个小官,后随主官追随李密,归唐之后任太子建成的太子洗马,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任命其为詹事主簿,历任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因直言进谏而名垂青史,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玄龄,字乔, 齐州临淄人,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李渊在晋阳起兵后,追随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人。李渊晋阳起兵后,成为秦王李世民幕府谋臣,授兵曹参军。迁陕州长史,从平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以为秦王府从事中郎,位列十八学士之首。玄武门之变时,联合房玄龄参与策划,同居首功,拜太子左庶子,封蔡(莱)国公。唐太宗即位后,历任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并称“房谋杜断”

其他回答

唐太宗时期三位名臣是: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叮嘱臣下勿惧上不悦而停止进谏,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这是贞观君臣共济致治的基本因素。

其他回答

长孙无忌,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杜如晦,李世民主要幕僚。魏征,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

房玄龄,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

其他回答

太宗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