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为什么古诗词中都只有春愁,没有夏愁、秋愁、冬愁这样的词

公务员考试库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6 00:54:18

问题描述

为什么古诗词中都只有春愁,没有夏愁、秋愁、冬愁这样的词希望能解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在中国古诗词之中,“春愁”代表了文人墨客“伤春悲秋”的一种颓废情结,是一种多愁善感的写照。

对封建知识分子来说,不仅有“春愁”,也会有“夏愁、秋愁和冬愁”,不过这些都简单地概括为”伤春悲秋“。四季轮回,草木荣枯,本就是客观规律。但对于敏感多情的文人来说,春去冬来,花开花落,都会勾起他们内心说不清的愁绪。这种略带颓废的“伤春悲秋”情结,并非特意要指定某个季节,关键在于文人自己的主观感受。就拿秋季来说,有人感受到的是秋季的秋高气爽,比如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苏轼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而有人却被秋日的萧瑟之气所感染,比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在四季轮回与草木荣枯的变换中,尤其以“春愁”最富有代表性,所以能够以单独的词语出现,成为中国古诗词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那么,“春愁”究竟特殊在哪里,它又蕴含了哪些深刻涵义呢?首先,“春愁”代表了古代文人对于青春易逝、生命短暂的哀叹。春回大地,姹紫嫣红,的确令人欣喜。但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花开花落之间,春天就忽然消逝在眼前。春光易逝,就如同人的青春岁月,还没好好享受,就在我们指尖溜走。这更像我们的生命,浮生若梦,来去匆匆。这种对于生命短暂、岁月易逝的无常之感,是人类悲剧性的必然。它是李煜笔下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辛弃疾词里的”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是蒋捷的“一片春愁待酒浇”和“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其次,“春愁”象征了古代文人对于悲欢离合、相思情深的悲叹。从《楚辞》开始,中国古诗词就开创了以芳草思离别的书写传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古诗词中,古代文人往往睹芳草而伤离别,如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冯延巳的“芳草年年与恨长”。诗人不仅用芳草连绵来比喻离恨悠长,而且常常见落花而思念远在他乡的心爱之人,比如晏几道的“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辛弃疾的“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最后,“春愁”浓缩了古代文人对于怀才不遇、命运无常的慨叹。一年之计在于春,人这一生最美好的阶段也莫过于青春年少时。只可惜,很多文人怀才不遇,大好的年华虚度,徒伤悲也。这种命运无常带来的痛苦,是李白的“春心荡兮若波,春愁乱兮如雪”;是陆游的“骑马悠然欲断魂,春愁满眼与谁论?”此外,还有一种“春愁“代表的只是古代文人在春光旖旎里引发的无端愁绪,说不清,道不明,甚至连诗人自己也琢磨不透。它是柳永笔下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它是冯延巳笔下的“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其他回答

有,只是很少,秋愁也比较广泛!只是你没接触到!像这类的诗词就借物舒情,而秋和春的景物最有一些优愁的感觉!所以这方面的诗词自然就多一些!

其他回答

一个字,穷。在古代,一年之计在于春,没有吃的,也没有种子播种土地。不愁就怪了,如果有别的解释,那是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