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什么是孔教三纲

南充自考胡老师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6 01:45:10

问题描述

什么是孔教三纲,麻烦给回复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三纲之制似自姚秦时代即已存在。但是到了后代,三纲的名称稍微有异,例如《佛祖统纪》卷四十一以寺主、知事、维那为三纲;《翻译名义集》卷一以上座、维那、典座为三纲。“三纲”是古代人们对于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认识而非主张,“纲”何意也?班固引《礼纬·含文嘉》说:“纲者,张也。”《吕氏春秋》的解释就更透彻了,“用民有纪有纲,引其纪,万目皆起,引其纲,万目皆张。”通俗的讲,纲就是系渔网的总绳,要想将渔网提起来,提总绳就可以了,说得十分透彻。其起源很早,《诗·大雅·棫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其他回答

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其他回答

三纲又称纲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服从于君、父、夫,也要求为君、为父、为夫的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其他回答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