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8 4 2 0 5 8 1

杜甫晚年靠谁接济

中小学教师成长记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问题更新日期:2024-04-26 17:16:04

问题描述

杜甫晚年靠谁接济,麻烦给回复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高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所作的登高被称为古今中外第一七律,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跟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一样,杜甫的生平可以说大多数时候都是充满了愁绪。晚年甚至可以说是一贫如洗,但有好友相助,生活也还算过得去。杜甫在他逝世五十年后开始声名鹊起,在世时尽管有着旷世之才,却仍处境艰难。杜甫的生平杜甫少年时,家境还算优越,也因此才有各种机会在文化艺术的熏陶下长大,这也为他以后的文学方面的造诣奠定了基础。挚友高适杜甫当年遇到李白时,其已经名声大噪,但杜甫对他极其尊崇向往,当时二人便高适一起在云梦漫游,一起遍访名山,走遍齐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后来杜甫去了长安寻求入仕之道,高适去了边疆。安史之乱时,各文人都选择了不同的队伍,杜甫跟了李隆基,而高适跟了太子。安史之乱结束后,李隆基的权力基本被架空,而写过"天下谁人不识君"那样豪放句子的高适却已经成了一方大官,权力声势比起杜甫这无名小官不知要强上多少。高适生平豁达,又爱交友,对待朋友更是如同亲兄弟一般,边塞多年,有着浑然天成的仗义与侠气。他同情于兄弟一般的杜甫有着那般旷世才华,更有超群的学识,却一直不得重用。清贫难过活,更是零落了杜甫一颗志愿报国的赤子之心。所以自然愿意出手相助。也就是如此,流落两川的杜甫为了生计,只能依靠与这位已掌管一州的异姓兄弟。二人关系更是如同高山流水一般,互赠诗篇。甚至高适晚年写的最为动人的一首诗便是写给杜甫的《人日题诗寄草堂》。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简单几句将对杜甫的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危难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只知杜甫后来接过这首诗时,泪洒两行。理直气壮来借钱杜甫后来流落两川,拖家带口日子过得实在清贫,那时候严武帮助了他们很多,接济了不少的银钱。可后来严武逝世,杜甫家的日子就更加的难以过活了起来,杜甫无奈,只能向当时彭州做官的高适。比起同李白的交情,高适同杜甫的交情要更加深厚许多,这些也从杜甫对待二人的态度也能看得出来。杜甫对待李白从来是一副"迷弟"的样子,一直紧巴巴地跟在太白兄身后,说话措辞也是处在卑微一些的位置。而李白却一直对其表现出一股爱答不理的态度,自然是不那么亲厚。但对高适便不同了,他同高适行事讲话,字里行间透露了亲昵,就连对于高适接济他生活这件事表达的也很理直气壮。《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我已经年过半百了,到了秋天该丰收的季节,我却饱受饥寒交迫之苦,所以想问问高彭州,什么时候来就我的急呢?简而言之,中心思想就俩字,"打钱!"就连平素里我们同好友借钱之时都会十分的不好意思,羞于开口,而自身贫苦的杜甫,面对着身居高位的高适竟十分理直气壮地要钱,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二人之间的关系十分的亲密要好。随后杜甫还写了一首《酬高使君相赠》,写了一首诗来感谢高适的出手相帮,其实主要也是为了告诉高适,他已经受到钱了,那就给你写首诗吧,略微表达一下我杜甫的感激之情。由此可见,在四川成都的那段时日里,一贫如洗的杜甫,真的就是靠着高适的接济而勉强维持生计的。这样关系要好的两个人,高适写完那首《人日题诗寄草堂》后没多久便逝世了,为什么杜甫却一直没有反应?直到九年后,杜甫才写了一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以聊表对高适的思念。

其他回答

杜甫晚年的生活困顿,主要依靠他的好友和亲朋好友的接济。其中,他最重要的接济者是他的好友元稹,元稹为了帮助杜甫渡过困难时期,多次向政府和皇帝请求给予杜甫一份俸禄,以及提供其他生活所需。此外,杜甫的亲朋好友们也经常给予他一些经济和物质的帮助,帮助他度过了一些困难的时期。尽管杜甫在晚年生活贫困,但他还是坚持写诗,表达他对社会不公和时事的关切。

其他回答

朋友

杜甫晚年需要靠朋友的接济。虽然杜甫出生名门,但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后来他退出了官场,还处处接济别人,到最后晚年要靠朋友接济。虽然杜甫出身名门,但晚年的家中光景已大不如前。因此,他需要靠朋友接济过日子。

其他回答

杜甫晚年在长安全部靠郑虔帮助,后来还有严武、王维、高适、苏源明、岑参等人接济,还有他的亲朋故交也有接济。诗圣杜甫到了晚年可以说是非常穷困潦倒 ,因为安史之乱和官场的不如意,导致了他四处漂泊 。

其他回答

杜甫一生靠友人接济度日

杜甫在长安全部靠郑虔(大唐三绝)帮助,后来还有严武、王维、高适、苏源明、岑参等人接济。

杜甫自公元746年进长安以后,就没有得到实质的官做,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科考落榜(实际是李林甫“野无遗贤”造成,当年科考无一人中榜)。杜甫在长安全部靠郑虔(大唐三绝)帮助,后来还有严武、王维、高适、苏源明、岑参等人接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