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十多岁的孩子经常冲大人发脾气怎么办
10岁孩子不似一、二年级孩子自控力差,又没有初中青春期孩子那么叛逆。
在常规就学的日子里,他们在校能遵守纪律,回家能独立作业,堪称青春期前的平静时期。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宅家学习,缺乏管束,再加上作业量大大减少,突然之间,时间多出来很多。
而正是这些多出来的时间,暴露了这个年龄段孩子学习主动性不够,同时反抗力又渐长的一面。
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要解决孩子学习主动性的问题,可以从学习动机、方法、环境等多方面入手,这些以前都写过。
但针对10岁左右的孩子,解决主动学习之外,还有个脾气的问题,那就不能忽视家长的身教。
心理学研究表明,10岁左右的孩子特别看重“公平”,你要我做到什么,你有没有做到?是他们非常关注的事情。
如果发现大人并没有按自己说的“努力学习”、“不看手机”,孩子就会从心里产生不服气,不愿服从。
但要家长像老师一样,和孩子接触时不带手机、不看手机、不接电话,又不太可能做到。
怎么办呢?
这里有个办法,既可以解决孩子不停和家长比较的心态,还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反思。
这就是——和孩子适当拉开点距离。
适当拉开距离,不是“冷处理”,更不是“冷战”。
他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时候使用,以及使用时长。
“冷处理”和“冷战”一般发生在矛盾爆发的当时,属于短期使用。
而“适当拉开距离”,适用的场景是日常,在无纠纷时执行,并且要慢慢常态化。
世上所有的关系都指向团聚,唯有亲子关系指向分离。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外出求学、成家、工作等,亲子间注定不会越粘越紧,而是会拉开距离。
诚然,小时候,孩子需要身心的滋养才能长大,家长需要细心呵护。
但到了10岁,
是可以开始慢慢拉开了。
特别是,
10岁有一定知识储备,有基本是非对错观念,同时,对父母的日常管(啰)教(嗦)开始抵触的孩子。
适当拉开距离的三原则:
克制
一个成熟的人,不可能太过肆无忌惮,总要有所克制,既然克制不了看手机,就要克制好为人师的冲动。
生活中,有些大人真的太爱指导孩子,无论孩子做什么都想告诉他“捷径”。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给一群孩子布置一个很简单的任务,这个任务孩子肯定能独立完成,只是需要一个过程。
然后,让孩子的父母在旁看着,并告诉他们只看不指导。
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在看了不到3分钟,就开始忍不住开口指导。
剩下的家长中,最长的,也只忍了8分钟。
且不说大人说的是不是真正的捷径,就说很多事情走一点弯路又能怎样?
弯路也是个探索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能带给孩子满满的存在感。
拉开适当的距离,并非指身体距离,而是一种状态的克制。
能克制自己的人,都会传递出一种能量,
而这种能量,在孩子的感受里,就会化作威信。
在孩子心目中有威信的家长,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可以转为孩子的“顾问”或者“朋友”,和孩子愉快地度过青春期。
而缺乏威信的家长,到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和孩子相处的模式,于是矛盾激化。
稳重
和孩子拉开距离时,要不带情绪。
无论开心等积极情绪,或失望等消极情绪,都不要有。
把“拉开距离”当成很自然,很平常的一件事去做。
你的态度决定了这件事的定性。
那么,还需要和孩子交流吗?那是肯定的,只是交流方式要略有变化。
交流原则是:态度温和,有问必就事论事,详尽指导,但不要扯开,不要过分热情,保持理性。
不要在和孩子做任何交流时,都想着趁机赶紧教育孩子。
何谓“保持理性”?
举个例子:
孩子请教你一个问题,你回答后,孩子马上能明白,且能举一反三,你一高兴,脱口而出“你真厉害”,“你太牛了”等夸张的语言,就是一种感性的表述方式。
取而代之应该是:“你能这么快理解父母给的解释,相当不错,你可以尝试进一步查查资料,再往深里走一点,有问题,可以再来问爸爸妈妈。”,这就是理性的。
10岁之后紧接着就是青春期,身体开始发育,心理上,孩子也会更渴望被当作成年人看待,因此,非常需要非幼稚化的理性沟通。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家长问:如果孩子一直不来和我们父母说话,怎么办?
这是典型的和孩子“冷战”时的思维。
如果你的态度是温和的,没有生气,没有拒绝,孩子怎么可能一直不和父母说话?
10岁左右的孩子,总会有一些问题需要请教大人,他们终究还是孩子呀。
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或许是一天,或许是三天,没有问题要问家长也是有可能的,那就正常生活。
别总担心孩子这里有不会的,那里有不懂的,好似非要自己出手才能解决,其实孩子也有孩子的办法。
还有个问题也是问的比较多的:
如果父母和孩子拉开距离,孩子就趁机去玩了,怎么办?
父母和孩子拉开距离,不代表父母就此不管束孩子。
只是管束就管束,不扯开来教育。
比如:孩子玩手机。
你可以拿走孩子的手机,温和且坚定地告诉他:“现在该背课文了。”
而不是和孩子说一堆如“你怎么还在玩游戏?还不开始背课文?你也太不自觉了……”
独立
作为家长,也需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性。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在实际操作中,拉开距离后的亲子关系,孩子很平静,父母很焦躁,并且一直去偷看孩子。
大人们将这种情况解释为:不放心。
但其实,是他们内心不够独立。
很多家长其实是没有自己爱好的,他们上班听老板,下班按老师布置的作业抓孩子功课。
如果哪一天,离了老板、孩子,很多人不会轻松,只会茫然。
所以,和孩子拉开距离后,请一定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投入地做。
你说孩子不专心,那么现在,正好有机会专心给孩子看,让孩子看看什么叫注意力集中。
很多对“拉开距离”会不会有效抱怀疑态度的家长,在真正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普遍感到,
自己轻松了,放松后的自己脾气也好了;
孩子在前期有点放飞自我,之后越来越有担当了,学习上更主动了;
亲子关系更和谐了,关键是,相互的信任感增强了。
最后这点很重要,很多紧贴孩子,经常为了学习和孩子吵翻的父母,传递的是:
爱是有条件的,不能接受一个学习差的孩子,必须成绩好,父母才喜欢。
而拉开距离后,孩子反而觉得自己怎么做,父母都很温和,很爱自己,
由此,重新建立了信任。
每个生命,都有向上发展的原始动力。
要信任,要克制,要包容,最重要的,是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
如此,孩子们才能放心地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内容
-
留学生杭州余杭区f类人才认定标准是什么
根据杭州余杭区官方信息,留学生申请F类人才认定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学历背景 博士或硕士研究生,需为Q...
-
留学生喝什么让人三句话就听出来
留学生群体因文化背景、饮食习惯和个人口味差异较大,但以下饮品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和辨识度,三句话内容...
-
留学生祖儿另一个名字叫什么来着
很抱歉,根据现有信息,关于留学生祖儿的另一个名字,目前可查的信息中并未明确提及。根据搜索结果分析...
-
留学生在国外听不懂课怎么办用什么app
针对留学生在国外听不懂课的问题,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决方案及推荐应用:Otter 支持手机、平板...
-
一年制的留学生什么时间参加校招
一年制留学生参加校招的时间安排需根据入学时间、毕业时间以及校招时间线综合判断,具体规则如下:国内...
-
为什么留学生疯疯癫癫不能说话
留学生出现沉默或异常行为(如"疯疯癫癫")可能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以下是主要分析:教育体系差异 国内...
-
在澳大利亚留学第一步要先办什么
在澳大利亚留学的第一步,首要任务是 选择合适的院校和专业 。以下是具体建议和注意事项:研究院校排名...
-
留学生为什么文科生比理科生多
留学生中文科生比例较高的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教育环境、社会认知及个人发展需求综...
-
花几百万出去留学到底有什么用
花费数百万出国留学,其价值远超经济层面的回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竞争力增强 留学经历能显...
-
留学生f1转f2是什么意思
留学生从F1签证转为F2签证(家属签证)是指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将留学生身份变更为其F1配偶或未成年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