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本科导师制“导”什么

教育小百科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孔瑞 厦门大学于2006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虽然不排除“请同学喝茶或者郊游”之类的活动,但在轻松的交流中为他们答疑解惑、做他们人生的向导,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 本科生导师既不像研究生导师,也与辅导员不同,前者重在对已经具备较强自学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后者则主要管理班级后勤事务和学生思想工作,但目前本科生的班级规模普遍偏大,辅导员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为“顾问教师”,每个本科生导师只管若干个学生,其义务是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其工作重点和最终目的都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即在低年级尤其是新入学阶段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高年级阶段则要适时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加强。当然,自主学习的过程包含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反映了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自学”,其关键是要实现学习观念、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转变。 首先,学习观念要由依赖性转变为自主性,要学会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例如自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具体学习时间。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科学安排,是众多优秀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和必备素质,也是大学新生早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关键。但在今天的大学新生中,自制力差、对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毫无目的者不在少数,其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缺乏自主性,生活没有时间观念。这时本科生导师就要适时提醒他们,其重点在于让其“自知”与“自悟”。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提倡“时间管理”——让学生做“学习日志”,即让学生记录下他每天学习的时间和相应学习内容,连续一、两周之后他即可对本周的学习投入是否充足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安排是否合理等问题有了非常清楚的了解,经过动态调整,连续一个月之后他即可对自己的学习安排进行优化。 其次,学习内容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选择,要充分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大学授课方式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在于启发学生思考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输入,教师授课的重点是某方面的知识体系、脉络发展和解决方法,因此教学的进度要远远快于高中,两节课讲完一个章节教学内容的情况非常普遍,这对于已习惯于对教材“排地雷”式教学和大量习题课辅导的高中生们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把握好“课前预习、课上笔记、课后复习”三步曲。课前的充分准备可以让我们对于上课的主题有了充分的了解,会不觉地提出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这不仅突出了听课的重点,而且也为课堂上响应性思考腾出了空间。做笔记对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就不再多讲了,关键是做笔记的方法。做笔记,“听”是第一步,而课前预习是有效听课的有力保证。提前预习课本内容会使学生很容易地跟上课堂讲授内容的进展。同时,“听”的重点要包括背景、知识、结构和方法,而记的时候要尽量用简洁的文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记忆教师所讲的每字每句上。不要用录音代替笔记,因为无论是课后是以听录音方式复习还是记录都需要花成倍的时间,录音的作用仅限于对笔记查漏补缺,这在教师讲课速度很快的情况下比较有效。最后,课后要进行复习,及时地巩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变为多样性。大学学习要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图书馆、实验室、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都可以成为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图书馆和实验室是比教材更重要的知识来源。但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刊,大学生们不免都会困惑,将如何入手呢?笔者向本科生提出了“读书笔记”的想法,有些同学积极响应,三年下来收获颇多,感触很深。对读书笔记大家并不陌生,但对今天已经习惯用电脑的大学生们来说不太把它放在眼里。其实,电脑对我们世界的改变仍然是有限的,虽然网络在知识的加速传播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今天的网络知识储量还远远比不上图书馆,在精确性方面就差得更远了,图书馆仍然是大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与以前抄写在本子上的“读书笔记”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们可以借助于电脑把记录和想法保存起来,这是未来论文写作的非常重要的、有感而发的素材。当然,听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得到更多更新、更权威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优先选择与本学期课程相关的主题以外,阅读和报告的内容可以非常广泛,尤其是感兴趣的、跨学科的主题更值得去参加。当今科学发展迅速,各种新的学科不断产生,交叉学科领域往往是重大成果的诞生之地,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有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最后,学习态度要由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变。大学学习应该是主动、探索性的,不仅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不仅要学会归纳和总结,更要学会创新。创新不仅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还体现在对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参与之中。个人认为,在大学高年级阶段可以将本科生导师与论文导师合二为一,从三年级即开始接触并进行系统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对于本科生的研究训练来讲,首先是一个科研意识的培养,这并非要占用他太多学习时间,而主要是通过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从而耳濡目染地了解了做科学研究的方法、收集数据的途径及处理方法,培养对科研的兴趣和写作学位论文的信心。 大学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学习”,这不仅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强调运用知识的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应该牢牢把握“能力的培养”这一中心,真正实现个性化的现代精英教育!

本科导师制“导”什么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