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如何看待入殓师这个职业

说教育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入殓师——是一份让人体体面面、有尊严地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的一份职业,这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但是这份工作的特殊性或许并没让入殓师自己“体面”。

中国殡葬协会官网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死亡人口接近1000万,以每年7‰的速度递增,但相对而言中国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有限,比如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相关殡葬从业者存在不小的人才缺口。

如何看待入殓师这个职业

这是一种让人恐惧,但又何尝不是让人感到慰藉的职业。如果走进入殓师的生活,是否会多一份理解?


让冰冷的死亡重新拥有生命的温度

没有比日本电影《入殓师》更适合这个问题的教学了,虽然“入殓”仅仅是丧葬仪式中的一个环节。人类繁复多彩的丧葬礼俗,以及这些礼俗的心理、文化和社会意义,显然非“入殓”所能涵盖。但是,这部电影之所以适合教学,是因为它通过“入殓”仪式,讲述了生命与死亡的故事,人的故事,在心灵里发生的故事,它展现了“仪式”这种高度程式化的东西与人性的联结,与人类生命传承的联结。

如何看待入殓师这个职业

也难怪它会在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大奖,并在第81届奥斯卡上斩获最佳外语片奖。


在《入殓师》中,我看到的是一丝不苟又有条不紊的仪式,而不是一些匆忙完成的动作或一个急于了结的事务。

遗体,确实会引发人复杂的感受,学者们称其为“两重性”:“一面是对于死者的爱,一面是对于尸体的反感;一面是对依然凭式在尸体的人格所有的慕恋,一面是对于物化了的臭皮囊所有的恐惧。”这种两重性,或许是一些民族将丧葬仪式中的“入殓”私密化的原因。

而我们看到,在电影《入殓师》中,通过具有高度美感的仪式,将这矛盾的两者整合起来,让原本令人反感和恐惧的遗体,成为了爱的载体和生命的纽带,因此“看”就成为了爱和生命意义的发掘与见证过程。

如何看待入殓师这个职业


网上之前有一条招聘信息。招聘上说,这个岗位白班800元一天,夜班1600元一天,不要求学历和工作经验。算下来,月入两三万元很轻松。不过,这份工作只限男性,不能有高血压,还要胆子大。是什么工作呢?原来,是深圳一家殡仪馆在招运送逝者遗体的工人,高薪招聘是因为实在招不到人。

同事告诉我,我可能刷到了一条假新闻。有意思的是,这条疑似假新闻,却引发了一些殡葬从业者的真感叹。说干他们这行最苦恼的地方是,无处不在的疏离感。“最常见的是别人都不敢跟你握手。原本是挨着坐的,他去个洗手间回来就不坐这儿了。”“下班高峰的地铁,打电话沟通逝者火化的事情,挂了电话才反应过来,人挤人的车厢里,只有我周围空荡荡的。”

很多人感叹,殡葬从业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


所以,大可放下自己的偏见,一点点改善自己高人一等的心理,也给他们一些温暖。作家苏心说过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