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用刘海龙老师的新近研究向你透露一个考点:具身传播

教育小百科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在传播研究领域,身体问题虽常被提及,却未得到充分重视。刘海龙老师指出,这可能源于两个方面的成见:一是多数研究者普遍认为传播是精神活动,与身体无关;二是假定传播的前提是“身体在场”。然而,在媒介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沉浸式传播模式使身体成为了信息交流的直接参与者,网络会议、记忆芯片等技术场景展现出身体可能一定程度上不在场的传播可能性。

用刘海龙老师的新近研究向你透露一个考点:具身传播

具身传播,作为传播学中探讨身体问题的前沿议题,其实并不晦涩难懂。让我们通过一个场景来理解:完成了一天繁重学习后,你躺在温暖舒适的书房,打开手机阅读公众号推送,忽略了周围环境,只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在这种状态下,你的身心与世界融为一体,这就是具身传播的核心。

具身不仅仅是技术或情感作用于身体,也不是简单的移情。它指的是人在特定活动中达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物我合一的状态。技术具身是对这种物我合一境界的强化,而技术具身的中止则发生在活动中断或沉浸感消失的时刻。海德格尔的“上手的锤子”的损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你在使用科技媒介产品时,沉浸其中,忘我于信息的海洋,这就是具身。它体现了身、心、物及环境的自然融合,是身体对外界环境的外化与环境对身体的内化的统一过程。具身总是与身体紧密相连,并最终体现在个体身上。

具身传播的提出,是对人类精神需求的重新关注。从存在主义视角来看,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载体,是人们在“被抛”的世界中面对的挑战与助力。媒介技术有能力重塑环境,成为主导我们认识和行动的环境。新媒体的发展,重塑了人类社会的时空观念,使具身传播成为可能,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共在感”。

用刘海龙老师的新近研究向你透露一个考点:具身传播

现代社会中,人们高度依赖智能媒介技术,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背景性存在。我们依赖智能手机获取天气信息、规划出行路线、发送文件等,这些行为已进入人类的潜意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若失去这些智能设备,我们将体验到“幻肢感”,如同突然停电一样不适。

认知科学家指出,我们的概念系统和思维能力是大脑、身体以及身体互动塑造的结果,不存在完全脱离身体的心智。具身的手机已成为我们维持社会性的重要通道,便携数字设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我们的“第三持存”,与“当下持存”和“第二持存”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