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周誉侃概况

教育小百科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周誉侃,出生于江西省清江县,早年因父亲病故被迫辍学,后来在南昌的江西省立第二中学复学,高二时就已展现出非凡才华,荣获江西省中学自然科学竞赛第一名。1931年至1936年,他在武汉大学物理系完成了学业,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前往德国留学。

周誉侃概况

1936年秋,周誉侃开始在德国的学术之旅,先在柏林高等工业学院和柏林大学学习,随后转至莱比锡大学,师从物理学家W.海森堡和F.洪德,主攻理论物理。在普朗克物理研究所,他研究光谱学并撰写学位论文,期间在柏林大学也有所听课。战争爆发后,他不得不转至哥廷根大学第二物理研究所,继续光谱学研究,主要关注稀土金属盐晶体和水溶液的吸收光谱,他的《氟化钕(NdF3)的吸收光谱》论文直到1948年才得以发表。

战后,周誉侃于1946年回到中国,成为广州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物理系的教授。他积极参与学校的重建和发展,提升设备,更新课程,培养师资,使得物理系成为高等物理学的重要基地。同时,他还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广东分会理事,对广东地区的物理学教育做出了贡献。

在学术研究上,周誉侃专注于稀土金属盐晶体的吸收光谱,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他发现了NdF3的独特性质,通过与前人研究的对比,纠正了一些错误并提出了新的见解。他不仅在纯电子跃迁谱线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还对稀土金属能级排列顺序提出了质疑和验证,对当时光谱学领域的重要观点提出了新的看法。

在教育方面,周誉侃以卓越的教学和领导能力,为中山大学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他开设了多门课程,编写教材,推动了基础课程改革,并积极参与物理系的实验室建设和新楼建设,为物理学教育做出了持久的贡献。

周誉侃概况

扩展资料

周誉侃,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在光谱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尤其对稀土金属盐的晶体及水溶液吸收光谱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长期从事高等学校物理学教育,在中山大学建成了一系列新的实验室,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创建了半导体物理专业,为中山大学物理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培育物理学人才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