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河南大学的文化传统

教育小百科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校训

河南大学的文化传统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明明德”,意指彰明美德,就是告诫师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优良品德。“亲民”又为“新民”,意为启迪百姓心智,使百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就是将自己的美好道德推己及人,不断求取进步。对于“止于至善”,宋代硕儒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 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就是说,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1936年,河南大学南大门建成后,学校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镌刻在正门内侧的门楣之上,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八字校训耀眼夺目,发人深省,予河大学子以光大学术,恢宏文化的启示,一入校门便油然而生对国家、民族崇高无上的历史责任感。 校风 校歌 《河南大学校歌》诞生于1940年,由嵇文甫先生作词,陈梓北先生谱曲。当时中华大地正遭受日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河南大学辗转搬迁,经鸡公山、南阳镇平,最后停留在伏牛山深处的嵩县潭头镇办学达5年之久。时任文学院院长的嵇文甫先生创作了《献给祖国》、《走出象牙之塔》等抗战歌曲。教育系教授陈梓北长于作曲,曾为《纪念鲁迅歌》、《远征进行曲》、《七七中学校歌》等谱曲,编有《抗战歌曲选》。

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河南大学决定创作《河南大学校歌》,利用歌曲的形式,通过广大师生传唱,在阴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环境中树起河南大学的猎猎战旗,以凝聚师生,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嵇文甫、陈梓北受领重任,很快两人合作的《河南大学校歌》便响彻在伏牛山麓,伊水河畔。

1992年庆祝河南大学建校80周年时,由中文系张予林作词、音乐系张彬谱曲,创作了新的《河南大学校歌》。

2002年9月,在建校90周年之际,河南大学决定恢复使用1940年的《河南大学校歌》,并根据时代发展,将原歌词中的“:三民”与“四维”改作“民主”与“科学”。《河南大学校歌》重新在师生中广为传唱,成为新时期河大人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战斗号角。 截至2013年1月,河南大学拥有注册学生社团110余个,遍及全校各院系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包括理论学习类、学术科学类、兴趣爱好类、社会公益类四大类。

河南大学的文化传统

河南大学拥有1个国家级优秀社团,1个省级优秀社团标兵,8个省级优秀社团,创建并且不断创新发展了多项品牌活动。

河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品牌活动主要有“河南大学学生社团巡礼暨各社团招新” 、“河南大学社团文化节”、“河南大学电子竞技大赛”、“地球一小时”、“社团干部培训”、“河南大学社团十大人物评选”、艾滋病宣传活动等。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