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上医医国的后世影响

说教育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一些医家则以医理论国事,更加渲染了这种文化氛围。以医理论国事,最早见于《史记·殷本记》。伊尹借太素、上皇及九主治国之事,与汤王商讨国策时,曾以医为喻,陈述治国之道。“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全唐书》中的柳宗元在《愈膏肓疾赋》中通过论述治疗膏肓之疾的道理来说明治理国家和除弊利政的方法。徐春甫《古今医统》引《郁离子》曰:“治天下其犹医乎? 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刑政,方与法也;人才,药也。夏之政尚忠,殷乘其弊而救之以质;殷之政尚质,周乘其弊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钳天下;天下苦之,而汉乘之以宽大,守之以宁一,其方与证对,其用药也无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鲜矣。”郁离子用治病之理,来说明历史朝代的更替。以医理论国事,体现了古代医家参政议政的意识。如元代许国桢、明代吴杰、戴思恭等还亲自参与了国事。而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一书中,专门撰文“医道通治道论”,探讨了治病人之法与治国之术的相通之处。“治身犹治天下也。天下之乱,有由乎天者,有由乎人者。而人之病,有由乎先天者,有由乎后天者。先天之病,非其人之善养与服大药不能免于夭折,犹之天生之乱,非大圣大贤不能平也。”故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因此钻研医道,济世救人,成为“上医”,充分体现出古代医家人格价值的理想追求。

上医医国的后世影响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