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北科大《MSEA》:低成本制备1.6GPa级超高强韧双相钢!

说教育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突破材料科技边界!北科大团队研发出低成本1.6GPa级超强双相钢

在追求轻量化与高效能源利用的潮流中,桥梁、船舶和汽车行业对高性能钢的需求日益高涨,它们需要具备高强度和大塑性。其中,马氏体时效钢因其坚固的特性备受青睐,但高昂的成本、高纯度合金元素(如Ni、Co,需达到18wt%纯度)以及相对较低的塑性(仅约5%)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双相钢,尤其是奥氏体-马氏体类型,凭借其强度与塑性的和谐组合,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选择。然而,奥氏体含量对双相钢性能的影响尚未全面研究,因此,寻求低成本、高强度且均匀塑性优异的新型双相钢,是材料科学领域亟待突破的前沿课题。

北科大《MSEA》:低成本制备1.6GPa级超高强韧双相钢!

北京科技大学温玉仁团队在此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通过经济实惠的锰元素替代昂贵的镍,结合热力学模拟、成分筛选与关键实验,成功优化了奥氏体含量和热处理工艺,研发出极限抗拉强度高达1600MPa,且塑性保持在7%的超强双相钢。深入研究发现,单纯增加奥氏体含量并不能显著提升钢的塑性,锰元素促使奥氏体稳定转变与铁素体中的B2析出形成竞争关系。通过硬时效工艺,与软时效相比,双相钢的强度和塑性均得到显著提升。这一成果以论文“Influences of manganese content and heat treatment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recipitation-strengthened steels”发表于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标志着低成本高强韧钢研发的新里程碑。

论文中揭示,高强度源于基体中密集的B2纳米析出相、高密度的位错和细化的晶粒结构。同时,相变诱导塑性(TRIP)和超细晶粒尺寸的协同效应,让钢的断裂模式从穿晶解理转变为韧窝塑性断裂,进一步提升了材料的韧性。

热处理工艺的关键作用

北科大《MSEA》:低成本制备1.6GPa级超高强韧双相钢!

研究揭示,固溶淬火后软态时效过程中,奥氏体相含量需小于体心立方相的分数,以促进B2析出。当奥氏体含量超过50%的9Mn合金,软时效过程中的逆转变会阻碍B2的析出,导致强度降低。而冷轧过程中储存的晶体缺陷有助于B2析出,使9Mn HA样品的强度和塑性大幅提升,达到前所未有的极限强度1600 MPa和拉伸塑性7%。

北科大《MSEA》:低成本制备1.6GPa级超高强韧双相钢!

加工与热处理工艺的创新

通过对比不同加工方式和热处理,团队揭示了工程应力应变曲线和背散射电子衍射图谱,详细展示了高强度和塑性优化的过程。显微结构分析如明场像和电子衍射图像,进一步揭示了强化机制和微观结构变化,为后续材料设计提供了宝贵启示。

这项研究不仅为开发经济高效的高强韧钢材提供了新路径,而且为材料科学领域拓展了新的研究视野。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创新成果,为构建更轻、更强、更耐用的未来材料世界贡献力量。

注:感谢温玉仁副教授团队的大力支持。本文摘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微信公众号,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未经许可请勿转发至其他平台。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