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课程目标取向怎么区分

晓慧聊教育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课程目标取向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区分。以下是四种主要的课程目标取向及其特点:

普遍性目标取向

定义: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课程目标取向怎么区分

特点:具有普遍适用性,适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但比较宏观和模糊,不够具体。

例子: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斯宾塞的“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等。

行为目标取向

定义: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陈述的课程目标,指向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性和精确性,能够使学习更加标准化。

课程目标取向怎么区分

例子: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杠杆原理;学生能朗读和默写文章中的10个生字。

生成性目标取向

定义: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特点:非预设目标,注重过程,强调目标的生成应该以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定。

例子: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了老师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新的问题。

课程目标取向怎么区分

表现性目标取向

定义: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参与活动时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学生反映的多元性,强调学生的创造性。

特点:追求个性化发展,强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创造性表现。

例子:学生在一次艺术展览中展示自己的作品,表现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创意。

通过以上区分,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不同课程目标取向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从而更好地制定符合学生需求和教育目的的课程目标。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