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行测常考陷阱有哪些

财经文博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行测(行政能力测试)中常考的陷阱主要包括时间陷阱、单位陷阱、概念陷阱和其他陷阱。下面我将分别介绍这些陷阱及其例子:

时间陷阱

行测常考陷阱有哪些

时间点陷阱

材料提供的时间点与题干要求的时间点不一致。

例:材料给出2020年数据,题干要求2019年数据。

时间段陷阱

材料提供的时间段与题干要求的时间段不一致。

例:材料给出2015年至2019年数据,题干要求2015年至2018年数据。

累计时间陷阱

“累计”与“截至”的使用,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例:2020年6月累计收入,指2020年1至6月总和。

单位陷阱

单位换算

亿与万、公顷与亩等单位的换算。

例:

1亿=10^4万,1公顷=15亩。

行测常考陷阱有哪些

百分数和百分点

百分数与百分点概念混淆。

例:

1938/627146,应理解为1938小于627146的1%,计算结果应带千分号。

概念陷阱

概念理解错误

将“人次”误认为“人数”。

例: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人次增长率误算为人数增长率。

逻辑关系混淆

强加比较、因果、充分必要条件等逻辑错误。

例:错误地将自称宝宝视为发展为心理疾病的标志。

其他陷阱

增长量和增长率混淆

增长量与增长率的问法相似,但意义不同。

例:增长量问“增长了多少”,增长率问“增长率是多少”。

行测常考陷阱有哪些

范围陷阱

包括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概念范围等。

例:材料给出2017年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题干问2017年12月交易量。

陷阱总结

考生应仔细审题,注意时间、单位和概念的正确理解,避免因概念混淆或逻辑错误而失分。理解这些陷阱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